日前,浙江省教育廳發布2018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有關事項通知,鼓勵高校增設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相關專業💝,嚴格控製增設限製類專業。浙江省力推的信息、環保6️⃣、健康等“八大萬億產業”,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緊密相關專業成為“香餑餑”,尤其是鼓勵增設鄉村振興😣、健康中國、人工智能等領域相關專業🔈。而對於社會需求不大、就業前景不好、重復設置過多的專業🚴♀️🤓,則亮起“紅牌”限製設置。
浙江省此舉體現了在當前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的基調之下,省級政府要求高校人才培養和專業設置積極回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其實不僅是浙江⬛️❤️,全國的大部分省份,尤其是東部相對發達的省份都有類似做法。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做法⛵️,能夠使高校人才培養對經濟產業發展做出更及時的反饋。但是,這種看似“動態調整”的做法,其實還是在計劃和規劃模式的框架之內的😕,還很難真正做到更加靈活有效地動態調整。從未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外部趨勢來看,如果不擺脫對這種模式的“路徑依賴”,高校專業和人才培養很難有質的提升。
從高等教育發展的外部趨勢來看,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未來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意味著未來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養適應工業時代需要的勞動者,更要為中國面對未來知識經濟時代做人才智力和科技創新的準備😩。因此,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確實有很多的專業需要根據新業態的來臨而進行動態調整。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人才培養和區域經濟產業發展不應再只是一種單純的被動適應關系🪘,而應是一種相互引領👍🏿、共生共長的關系。比如眾所周知的美國“矽谷”的故事💇🏼,便源於斯坦福大學一撥又一撥的師生帶著技術和研究成果走出校園創業🙎🏽,當產業初具雛形後,大學和創業者🫅🏼🤖、企業之間又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良性循環”🚯,才形成了今天的“矽谷”和引領世界的產業群。
從高等教育發展的內部趨勢看🈯️,中國即將進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時代⛔,其最主要特征是多樣性,以最大程度上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這意味著普及化時代的高等教育並不是只有匹配就業或匹配經濟產業發展一個目標🔅,而是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有些人群接受高等教育並不是以就業為目的,也有不少人接受高等教育後願意從事自由職業,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再到高校接受繼續教育,高等教育都應滿足這些需求🧑🦽➡️。在普及化高等教育時代🈹🧜🏼♂️,已經很難用一種全知全能的規劃思維去界定到底哪些專業是急需或哪些專業應該被限製🫴🏿。如果是這樣🎽,文史哲的很多專業都會被限製,因為不符合經濟產業發展需求。但是🤶🏽,事實上這些專業的大量存在又自有其合理性需求💃🏽。美國很多以通識教育為主打的文理傲世皇朝就發展得非常好,很多美國本土考生在本科教育階段選擇讀文理傲世皇朝而不是常青藤大學🦕,這便反映了進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時代後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需求是非常多元化的。
總而言之🚣🏿♀️,盡管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對於高校專業設置更加積極進取,但只是在計劃性的框架裏,做出更快的反應而已;最為根本的解決思路還是應當擴大並落實高校調整學科和專業的自主權。國家和政府層面,主要製定戰略框架和質量標準,具體而微的專業設置應該是由高校決定🤍。相信市場的力量𓀅,更要相信高校自身根據需求進行動態調整的能力👷🏿。
(作者:陳先哲,系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傲世皇朝副研究員、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3日第2版 版名:中教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