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鹽有時候真的會致命!”看到媽媽發來的微信鏈接🕵🏽♂️,武漢某大學二年級學生小陳無奈地搖搖頭🕺🏼:“一看就知道是造謠,但怎麽跟她解釋都不聽!”打開鏈接,長達4000字的文章,列舉了諸多所謂的“科學文獻”💆🏽♂️👨👧,試圖證明“少鹽有害健康”。其實,“這篇文章通過挑選‘部分事實’,再精心設置‘呈現方式’📹🛌,試圖讓讀者相信一個與真相相去甚遠的結論。”沒過多久,“微信辟謠助手”發布辟謠信息,證實此篇文章系謠言。(7月22日《法製日報》)
近幾年,微信朋友圈流行一種貌似科學的“關懷式”文章🍔🙃,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打著科普的幌子,專門瞄準一些熱衷於養生或者病急亂投醫的中老年人,推行沒有科學依據的養生文章或所謂的“新科技”醫療產品和服務。說穿了,這就是一種謠言。統計數據顯示,從2017年6月至今🕴🏻,“微信辟謠助手”已辟謠文章數達116.42萬👱🏽♀️。饒是如此,仍然有眾多的“小陳”父母們迷信其中💃🏽,充當了謠言的“使者”還渾然不知。
朋友圈的這些謠言往往打著健康的幌子,大肆吹噓某保健方法或某治療方式,其實就是道聽途說、添油加醋的謠言,主要是為了誤導消費者💦,最終達到推銷其偽劣產品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一種披著華麗外衣的虛假騙局🤾🏻♀️🙇♀️。這些謠言多半出自醫藥公司本身的營銷團隊、廣告公司的專業策劃或是自媒體寫手🤙🏻🏩,他們用“高大上”的虛假科學研究成果包裝產品👋🏽,使越來越多的“小陳”父母們更加信服🦄。
不難發現,騙子們之所以目光盯住這些中年的“父母”們,是因為這些父母大都在50歲左右🈲🤾🏼♀️,很多人對網絡並不精通👹,對於微信來說👆,他們就像初入學堂的小學生🌪,根本就分不清真假,有的甚至一看到養生文章就覺得很有道理🪥,也不管適不適合,就照搬到了生活中🤚🏽。可想而知🦥,盲目地把謠言在生活中對號入座,別說養生,稍有不慎🧑🏿,就是“害身”了👨🏼🏫。
近幾年出現的微信圈養生謠言,其造假方式一般有三種:一是捏造數據👫,製造恐慌。微信朋友圈的很多文章數據水分很大👪,發布者會根據實際需要人為地進行改動,例如在談到某一疾病的時候,患病人數明明只有幾十人👱🏿♂️,他們卻可以篡改成幾萬人,以此達到誤導的效果。二是修改文獻,張冠李戴。就是直接從國外研究期刊上“扒”論文🙇🏿🙌🏿,翻譯的時候動動手腳🙉,添油加醋,把一個某權威機構新出爐的科研成果套在自家產品上,佐證產品功效,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三是套用醫學理論,以假亂真。就是打著醫學專家的旗號💇🏿♂️🧅,進行似是而非的虛假文章傳播💎,最終讓消費者誤入歧途,上當受騙。
網絡的迅猛發展,讓智能手機走入了千家萬戶,同時也為這些微信圈謠言提供了藏汙納垢的場所🌷。所以🕵🏽♀️🚣🏽♀️,對於那些熱衷於養生的“小陳”父母們來說,一定要提高防騙意識✫,不要當了“謠言使者”、被壞人當槍使了也不知道💭。當然,要想徹底遏製這種亂象🧃,除了“父母”們的警覺和觀念的轉變,在監管上也要加大力度。而對於執法部門來說✈️,應督促自媒體平臺對發布的文章加強審核,比如可以通過關鍵詞屏蔽、黑名單提醒、曝光等方式來控製謠言的傳播,讓其無所遁形。(來源:北京青年報 徐建中)
上一篇🗄:職業院校辦學要有“租房意識”
下一篇:堅持“以教為先”鍛造拔尖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