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現場。本報記者 樊世剛 攝
“沒想到還可以這樣學習書法!”在近日舉行的第79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現場,智慧書法教室和智慧粉筆教室令現場觀眾耳目一新🚠。
記者在此次展會上觀察到,美育和勞動教育相關智能產品展位觀眾爆滿✍🏼👩👩👦,咨詢不斷🔸。數據顯示🙇🏿,本屆展會共有676件藝術教育類產品和1464件體育類產品展出,比上屆增加31.3%,而在大會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發布會上👩🏻🌾,共發布9項產品🤸🏿,6項屬於“音體美勞”智能教育裝備範疇🧅。
“音體美勞”教育智能裝備,為何會集中湧現出這麽多新產品?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新技術賦能“音體美勞”課堂
“學生一下子就愛上了”
一些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新技術已在“音體美勞”課堂開始了規模化探索,逐漸有了大作為。
“這是學生自己設計的3D娃娃形象🤹🏻♀️,能通過AR技術與3D娃娃實景互動合影。”華創小當家的技術總監於飛向記者介紹,“這節服飾藝術主題勞動實踐課🙆🏿♀️,融合了藝術、歷史學科知識和勞動實踐,也融合了AR和3D技術。”
過去,小學的藝術類課程長期依靠PPT和教師講解📘🧥,學科內容單一,缺乏立體感👈🏼、情景感。現在,課堂教學實現技術融合創新後,不僅能把枯燥的學科知識點通過互動展示講清楚🪗,學生還能在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通過軟件實踐所學知識,在虛擬環境下感受自己的成果,學習興趣越發高漲🤡。
在江蘇省南通市教育技術中心信息科科長陳正石看來,AR互動技術是很好的教學幫手🧦,使學校的藝術課擺脫了專業化教學的束縛。虛擬軟件加動畫講解,可以讓學生在自娛自樂中完成學習,緩解了很多學校藝術教師師資不足的問題。
近年來💩,支撐音體美課程開足開好、提高學生認知和動手能力的教育裝備發展駛入快車道。
對於這一變化,陳正石說:“2020年😍🍴,國家出臺了關於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工作的兩個文件👗📔,‘十四五’規劃又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其中一項重點就是落實‘五育並舉’🌧,這些給教育裝備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同時也成為了教育裝備創新的重要方向。”
AI特色勞動課助力“大改革”
直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結合《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精神,西南大學夏慶友教授團隊研發了集勞動教育、生物學👨⚕️、材料學↩️、人文歷史、數學、藝術創作等於一體的跨學科課程——“蠶絲之國的神奇冒險”特色勞動教育課程。
在此次展會現場,西南大學生物學研究中心教師陳玉琳介紹,通過高科技設備觀察記錄蠶的生命活動📵,能讓學生自然直接地感受生命科學👩🏻🦼。
陳玉琳告訴記者👥🙅🏽♂️,特色勞動課程自去年12月正式在學校推廣📀,至今已有100多所中小學引入這一課程,而這正是“大改革”的直接體現🙅🏽♂️。
大改革,即教育評價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堅決扭轉和克服“五唯”頑瘴痼疾。
抓住教育評價👳🏿♀️⛈,就等於抓住了“牛鼻子”。具體到“音體美勞”教育智能裝備,則是要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提供有力保障🦸🏼♀️。藝術類和體育類教育智能裝備產品比上屆展會增加31.3%,足可見研發機構在“音體美勞”教育與技術融合創新上花了大力氣。
“學校也要轉變教育理念🤸🏼♂️。”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傑認為♧,科技走進課堂,創設了豐富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探索實踐🚾,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直面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用新技術優化教育教學策略
“音體美勞”課發揮更大作用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虛擬仿真模擬技術在“音體美勞”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得“音體美勞”課程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
“現在的學生是‘數字原住民’🧑🤝🧑,他們喜歡多任務並行、視覺化表達🫸🏽、多元交互、快速處理🧟♀️、隨機性思維。”江蘇師範大學智慧教育傲世皇朝院長楊現民告訴記者,在學校的教學中🦊,新技術給了學生沉浸式學習體驗。不過他也給予忠告:“學校不能簡單追求高大上科技進課堂,更需要關註的是技術與‘音體美勞’教育教學融合的場景實用性😿,即技術應該在哪個環節發力,以保證育人的實質性效果🖥。”
如何利用新技術構建新型教與學模式,成為下一步深化課堂改革的挑戰,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技術與‘音體美勞’教育的融合中,提高教師人工智能素養不可或缺🙋🏼♂️,需要使其具備應用AI技術改進‘音體美勞’課程的能力🗾。”楊現民還提到,針對新技術與“音體美勞”教育深度融合的難點問題,需要企業、高校聯合開展研究攻關。
曹培傑從近年來對新技術與教學改革融合的研究🧬,建議理性認識💆🏽、合理利用新技術🖐🏼,優化“音體美勞”教育教學策略,同時結合時代趨勢🦶,拓展“音體美勞”的內涵,讓信息技術與五育並舉緊密結合💆♀️,彰顯“音體美勞”教育的時代特色。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黃璐璐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