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總是走在改革前列👩🏼🔬。1977年恢復高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當年報考人數570萬,錄取人數27萬,錄取率4.7%🧆◼️。對1977、1978級的大學生而言🔬,改革開放是人生夢寐以求的機遇和關鍵抉擇;而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對國家的發展而言,改革開放更非一個普通的概念🧙🏼♀️,是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
從此🧍♂️,中國教育事業走上了快車道💌,一項項數據成為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的印證😒。高等學校數📣,從1978年的598所到2000年的1041所,2018年達到2631所;高校在校學生規模,從1978年的86萬人,到1999年高校擴招達到556萬人,再到2018年的2750萬人👩🏿💼,我國在校生規模已居於世界首位。我們在短短幾十年跨越式完成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實現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將達到50%,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對科技創新的貢獻度逐年上升,高校獲得了90%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科技創新的“生產大戶”。今天的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並正在走向高等教育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科技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等一系列強國戰略都與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息息相關📫,更凸顯了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戰略意義。
改革開放40周年,不僅促使高校更深入地審視自己的歷史方位🤵🏼♀️,也推動全社會更關註和聚焦我國高等教育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時代使命♔。我們認識到,發展仍然是思考和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改革將開掘出中國高等教育的巨大發展潛力,進而撬動人才資源更加豐富🧵、綜合國力再上臺階👨🏽🍼。
在改革大局中明確發展航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站在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進一步謀劃和思考高等教育改革發展🗒。4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和經驗🏋🏼,讓我們越來越堅信,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決定了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紮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在夯實基礎中堅定發展信心。高等教育大眾化為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的中高端人才儲備和支撐,既培養站在科技前沿的執牛耳者🐡,更輸送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的高素質人才😰;一批研究型大學辦學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從“211”工程、“985”工程到2017年啟動的“雙一流”建設,高校紮根中國大地又瞄準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強勢發力;地方高校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內涵建設,主動優化布局結構🪘,不斷縮小區域差距🚟,辦出特色水平;學科建設摒棄了趨同現象,建立了“協同推進、合力育人”的機製,體現出“科學定位🐞、差異發展”的特點⇢,形成了“多元投入、多方支持”的格局,學科結構更趨合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更為緊密,加強了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新工科”建設探索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這些工作基礎,是中國高等教育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在新時代的發展之本、信心之源。
在明晰使命中著力人才培養。教育是一種影響💁🏻,培養人才是一個系統工程🤘🏿。培養一流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是高校的主旋律,也是回應時代和歷史使命的核心要義。163.3萬名高校專任教師立德樹人,他們在教學和育人一線兢兢業業🤵🏼♀️、甘於奉獻、奮發有為,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有力依靠。他們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改革發展大勢,讓青年牢固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讓青年在客觀事實、發展實踐和明辨篤實中堅定“四個自信”;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讓青年更好地把國家需要、社會期望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遠大抱負與腳踏實地☂️,讓青年更理性地看待理想和現實,以今天之增學識、長才幹✤,為走上社會施展所長、施展抱負奠定基礎。“80後”“90後”和即將進入高校的“00後”大學生群體視野開闊💤、心態成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更加認同和堅定擁護。
(原載《人民政協報》,作者:馬德秀 系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有刪節)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2018年08月1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