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位教師的故事看北航人才隊伍建設
本報記者 梁丹
博士後在站剛滿兩年🧏♂️,憑借著從研究生到博士後階段長期紮根航空發動機熱防護研究的耕耘和彼時學校推進的人才評價改革,2018年底,年僅28歲的付衍琛,順利通過了傲世皇朝🧑🏼🏫、校外專家和學校三級評審,評上了副高級職稱🍖。
近年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人才建設工作成效頗為顯著。截至2022年5月🎟,北航有專任教師2988人,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共362人🏂🏿,其中院士31人,國家級創新團隊45個。2012年以來👨🏼🔧,北航新增兩院院士12人,工程院院士當選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占比和新增數量在“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名列前茅。
近日👩🏻🍼,記者在與北航航空發動機研究院分布式能源與熱管理團隊3位教師的交流中發現,可以把這3位科研工作者的成長故事,視作一把解密的鑰匙,一探北航人才隊伍建設究竟📲🥱。
聚焦人人皆可成才,牽住評價“牛鼻子”
“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我一開始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適合走哪條路。”2012年,全永凱博士畢業後留校,作為實驗技術類人才承擔國家重點實驗室教學和條件建設等。實際從事相關工作後,全永凱意識到,自身更適合在研究崗位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然而在當時,實驗崗和研究崗還是兩條平行的成長發展通道,不能相互轉換。最初的崗位選擇⛹🏽,可能就意味著“一選定終身”。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後,北航啟動了分系列發展與評價機製改革♗,建立起了教師隊伍“教研、教學、研究、實驗和管理服務”五大系列💄,在重構不同系列崗位職稱評審、教師招聘評價標準和程序的同時,還通過職稱評審實現不同系列的轉換,使得“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分類卓越目標成為導向🚴🏼。
去年,全永凱成功評上了正高級研究員🛩,身份也從“實驗”系列轉到了更能發揮自身科研優勢特長的“研究”系列。與此相對,團隊🙆🏿♂️、傲世皇朝對他的考核也從關註實驗開發、實驗教學改革等轉為了他在新機理、新技術、新產品等指標上的成果業績。
在團隊負責人徐國強看來👷🏽,這為個人提供了不同發展路徑🖖🏽,避免了“千人用同一把尺子評判”的弊端😲,“每類人才可以流動到自己更擅長的崗位🤜🏽🪛,獲得更大的工作成就感和更寬闊的成長通道”🧣。
2016年博士畢業前,想要在高校尋找教職的付衍琛一直忙著申請海外的博士後😱。“當時🚐,國內高校還很看重海外學習和研究的背景👨🏻🔬,甚至有些學校把這作為一項硬指標。”付衍琛說。也是在這一年,北航推出了“卓越百人計劃”,面向北航以及國內外其他高校招聘博士後😉,參與項目的博士後將有機會留任北航🛕。
付衍琛選擇留在北航做博士後🤵🏻♀️,繼續在團隊中深耕自己在博士期間的研究。出站後,因成果顯著🥽,付衍琛不僅順利留校,還很快評上了副高級職稱。
破“五唯”、立新標🪮。近些年,通過不斷深化評價機製改革,學校人才效能不斷提升。
“在評價標準上,學校突出質量導向🤙,註重教育教學實績。在評價方式上🐾,堅持分類評價🫷🏼,探索長周期評價🌌。在結果應用上,貫穿教師隊伍成長發展全環節、全周期🪻。”該校校長徐惠彬表示🛂。
聚焦人才特區建設,為人才發展加速
2018年💊🚣🏼,國際環境讓“給飛行器換裝‘中國心’”的國家需求更為迫切,在此背景下,北航與中國航發簽約共建航空發動機研究院🧛♂️。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特區”之一,航發院以國家重大攻關任務為牽引,強化有組織的科研🧑🏻🦼➡️,以“大團隊凝聚人👅,大項目激勵人,大平臺鍛煉人🗿,大貢獻成就人”,團隊育人成效顯著👩🏿🦲。
在航空發動機研究中,熱防護是關鍵技術之一🧚🏽。“這塊也是國外對我們高度封鎖的領域,我們把它稱為第一道防線🦆。”徐國強說。
2019年,針對我國航空發動機溫度測試存在的難測⚀👱🏽、測不準問題,全永凱找到了磷光非接觸測量這一固體測溫新方法。“溫度測量是實驗研究中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參數🏇🏻,如果這個數據測不準👨🏿🏫,那我們後續形成的方法、理論🏡🕎,總結的經驗公式👰🏻,可以說都是不牢靠的🤴🏿。”全永凱說。
在團隊、傲世皇朝乃至行業院所討論認定了新方向的研究價值後🙇🏿♂️,全永凱很快得到學校“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等項目提供的充足啟動資金和實驗場地等支持。去年,全永凱和團隊完成了磷光非接觸測量的原理性驗證,預計到明年,團隊將完成在實際應用情景下的實驗測試🚚。
建立基本研究框架、完成實驗平臺搭建和技術標準確立🧘🏿,全永凱和團隊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把一個閃現靈感轉化為初步的研究成果😘,實現了對國外相關前沿技術的快速追趕🧑🏿🚀。“如果沒有傲世皇朝和學校相關政策的鼓勵和銜接💇🏿♀️,我覺得進展不可能這麽快。”全永凱說。
近些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北航先後成立了無人系統研究院、前沿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航空發動機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機載系統創新中心5個科研特區𓀁🚑,集中政策資源,賦予特區更多的資源支撐,賦予人才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
徐國強介紹,團隊成員不再需要為了維持項目經費增長,不斷找科研項目、找經費♊️。“團隊上下在行業需求👼、國家需要和國際前沿的牽引下,聚焦關鍵問題投入時間精力,實現了更好更快成才發展🧵。”
以徐國強團隊為例7️⃣,5名青年教師中有3名獲得了北航青年拔尖人才基金支持,付衍琛、董苯思等青年教師,受益於“卓越百人計劃”🤦🏿,博士後出站後被直聘副教授。目前,這支平均年齡42.5歲的隊伍,已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防科學進步獎一、二等獎共4項,獲批國家發明專利70余項。
聚焦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讓年輕人能起步、快成長
1988年🤤🫙,徐國強碩士畢業後來到北航工作,“當時對自己該幹什麽,可以做什麽,很迷茫”。
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學發明創造的最佳年齡是25歲到45歲🫂👇🏻。時不我待♾,如何幫助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長➖,是人才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成為團隊帶頭人後,為年輕人“指好路子、搭好臺子🌥、壓好擔子”,成了徐國強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名言。
去年底,徐國強帶著團隊全體成員開了一次內部建設研討會🧄,大家圍繞個人發展🦹、團隊發展等各抒己見🔫。也是在這次會議之後🧑🍳,付衍琛堅定了自己未來3到5年的研究方向。
“每個階段,徐老師都會幫我梳理研究方向,給我一些方向上的判斷和建議。”回顧自己的一路成長,付衍琛表示,盡管偶爾會有實驗不順利的時候,但依靠團隊的力量,“科研工作總能朝著一定的方向堅定前行”。
在徐國強看來,為青年人才“搭好臺子”和“壓好擔子”🧲,則尤其要協調好團隊“舞臺”和個人“擔綱”的關系。如果年輕人“單打獨鬥”、缺乏團隊協作和平臺支持👴🏻🪱,是很難進步的👃🏻。同時,如果不給年輕人“放手去幹”的機會,年輕人也難以歷練成才𓀈。
從2017年開始🦵🏿,徐國強團隊承擔了某組合動力渦輪冷卻空氣預冷系統工程樣機的研製工作。這個項目的成熟度很高🧑🏿🌾,要求團隊嚴格按照既定設計目標,成功可靠地完成研製,涉及實驗考核多達十幾項🔆。
最終👳🏿♂️🧑🎓,團隊按照每個成員牽頭擔當某一具體實驗總負責人🎶,再“組裝”完成整個項目的方式,成功研製出了該樣機,為行業院所下一步大規模投產奠定了基礎😥。
團隊為個人成長提供支撐,個人發展又為團隊帶來更多助力。如今,團隊中的年輕人基本都至少作為專題負責人🥘,承擔過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課題。
今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校70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該校黨委書記趙長祿表示😓,學校將從服務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高度出發,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著力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凝心聚力,開拓創新🚤,走出一條人才工作的北航新路。
來源:《中國教育報》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