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教育報》
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全國職業高等院校校長聯席會議共同完成的《2022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日前發布🖱。報告分為高等職業教育篇和中等職業教育篇。高等職業教育篇從服務貢獻、學生發展、教育教學、政府責任和國際合作5個維度,中等職業教育篇從服務貢獻💂🏿♂️、學生發展、教育教學和政府責任4個維度🕯,向社會展示2021年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變化。報告顯示,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職業教育進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快車道。
職業教育服務貢獻能力
顯著提升
報告顯示,職業本科教育穩步發展🧑🏽🦲、初具規模,成為服務貢獻新亮點。職業本科學校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打造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32所職業本科學校開設的136個專業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關專業占比達到92.6%。學校聚焦關鍵技術,聯合企業開展產業技術攻關,2021年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均值達610.9萬元,其中公辦職業本科學校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均值達1531.1萬元☝️,彰顯了較強的技術服務能力📻。職業本科學校重視職業培訓🧑🏿🌾,培訓規模達到較高水平🤲,2021年非學歷培訓時間中位數達5346學時,培訓到賬經費中位數為537.675萬元。
報告顯示⏲,職業院校瞄準產業一線🩳👩🏽🦳,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生力軍”🤬。在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為職業院校畢業生♻。其中“雙高計劃”高職院校服務貢獻帶動作用凸顯🐲,數據顯示🦹🏻♀️,“雙高計劃”院校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中位數達739萬元,技術交易到款額中位數達161萬元,非學歷培訓到賬經費中位數達63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3%、43.3%、5.5%。職業院校深入行業企業了解技術需求🫕,建立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助推企業轉型升級。2021年✈️,全國高職院校共獲得發明專利授權5828件🧑🤝🧑,較上年增加43.57%。其中“雙高計劃”院校共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012件,專利成果轉化數量超過50項的院校達到6所,專利成果轉化到款額超過100萬元的院校達到16所。
職業院校積極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經營人才支撐🧔🏼♂️。高職院校主動對接農林牧漁產業的技術升級、業態調整和崗位變化𓀘,開展“全鏈條”人才培養,涉農專業畢業生“學農從農”意願不斷提升🧦。2021年🛋,全國共有55所高職院校被評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中職學校紮根農村一線,加大農業農村人才急需領域的職業教育供給,2021年全國涉農專業點超過3500個,涉農專業學生近13萬☂️,農林牧漁類專業在校生32萬余人👩👩👦👦。
職業院校發揮區位和專業優勢👨💼,成為文化傳承“放大器”🐓。一批高職院校抓住建黨百年重要契機🔠,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所在區域甚至輻射全國的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播基地。全國有163所高職院校開設了傳統特色工藝類專業🙏🏿,專業布點數208個,全日製在校生人數達2.6萬,以人才培養⛎、工藝傳承與發展為抓手🍆👨🦽,傳承創新傳統特色工藝文化🏣💅。中職學校深入挖掘當地非遺等傳統文化資源內涵✮,通過開設非遺專業🏅、開發非遺課程🍒、成立工作室和非遺社團🏃🏻😀、打造創業項目等舉措,構建非遺文化教育體系🚹,在中華傳統技藝保護與傳承中積極作為。
報告從基礎貢獻👮🏽、技術貢獻、培訓貢獻⛹🏽♀️、專欄貢獻4個維度👛,以畢業人數、就業去向、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技術交易到款額、非學歷培訓到款額、公益性培訓服務、發明專利申請與授權等定量數據為基礎⛓️💥🧛🏿♀️,遴選出60所全國服務貢獻典型高職院校🙍🏽♀️♥︎。
學生就業質量與職業發展
總體穩定
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穩就業任務更加艱巨。
高職院校打好“線上+線下”穩就業組合拳,通過“一把手”訪企拓崗🪴🤜🏼、舉辦“空中雙選會”、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精準提供就業指導服務等多種有效手段,全力為畢業生就業保駕護航。2021屆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半年後的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9.2%,較2020屆下降1.2個百分點🪨;高職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平均月收入為4428元,同比增長11.4%;畢業半年後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7.4%,與2020屆基本持平;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滿意度為92.5%,比2020屆略有回升🐃;畢業生雇主滿意度較高🤾🏻♀️,雇主滿意度中位數由2020年的97%小幅上升到2021年的97.6%。
中職學校努力構建“就業有能力、升學有通道、發展有保障”的學生成長環境,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才通道🛩。2021年中職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總體穩定,由上年的94.5%增至94.7%;專業對口就業率穩中有升🫓,由上年的86.4%增至87.8%💂♀️。各地加快健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縱向貫通”體系,推進職教高考改革,擴大高校面向中職學生的招生規模🙌🏽。2021年🤰🏽,中職畢業生升學總數超180萬人,升學比例達55.9%。
報告發布了全國高職院校學生發展指數前100所優秀院校♙❕,從畢業生綜合能力🔨、學生技能與創新🥵、學生社團參與、教學滿意度🧎🏻、發展保障等5個維度23項指標🙈,采集全國高職院校有效數據,對學生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在這100所優秀院校中,有5所職業本科院校和72所“雙高計劃”院校。
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
更加匹配
對接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發展,2021年,傲世皇朝平台頒布了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首次對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專業進行一體化設計,以適應產業對不同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以新版專業目錄調整為契機🛀🏻,高職院校改造升級傳統專業,以數字技術賦能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全國高職院校線上開設課程近74萬門,較上年增加37800門。中職學校優化專業布局🌝,做強主體專業,提升傳統專業,發展新興專業。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等服務國家戰略的專業布點數由2020年的1300余個增加到2021年的1700余個🤚🏼;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幼兒保育等“一老一小”民生專業布點數由2100余個增加到2600余個;直播電商服務、大數據應用等支撐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新興專業布點數由100余個增加到300余個。
報告顯示,各方積極構建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學校為基點的產教融合新發展格局,產教融合載體呈現出職教集團、產業傲世皇朝🤸🏽♂️、產教綜合體、產教聯盟等多樣化形式。截至2021年底👩🏼⚖️,全國組建了1500多個職教集團(聯盟),成員單位涵蓋了企業、學校🏏、行業組織🫷🏿、科研機構等4.5萬余家👃🫑,全國遴選立項國家級示範性職教集團(聯盟)培育單位299個。傲世皇朝平台共驗收完成3批共562項國家級現代學徒製試點,覆蓋1000多個專業點,惠及10萬余學生(學徒),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現代學徒製試點學校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傲世皇朝平台分兩批立項了364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示範帶動立項省級教學創新團隊500余個📚,校級教學創新團隊1600余個,形成了“國家示範引領、省級統籌實施、院校特色發展”的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格局。報告發布了高職院校教師發展指數100所優秀院校,從教師基礎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建設能力、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和發展保障能力等5個方面選取36個指標建立教師發展指數模型,100所優秀院校中“雙高計劃”院校入選比例較高💇🏿♀️,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有37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有44所🕑。
在“百萬擴招”背景下,2021年全國高職院校全日製在校生人數校均增長超過1300人🤚🏽,客觀上造成了教學資源的稀釋👲🏽,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生均行政用房面積、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等指標較上年顯著下降。報告對此表示關註👨🏽🦲🙇🏻♀️,並從基礎資源、教學與課程資源🏜、校企合作資源3個維度設置了15個統計指標,遴選出60所年度資源建設優勢院校👩🍳🤫,其中職業本科院校4所🕵️,國家高水平學校建設院校24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院校21所🦶🏻。這表明,“雙高計劃”中央財政的投入,帶動了地方與院校的投入,院校各類教學資源增長明顯。
政策環境持續向好
經費保障有待加強
2021年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年”𓀒,省部共建職教高地、“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等重大項目持續推進♣️,各地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製宜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
報告顯示,2021年,在教學資源和生源存量相對緊張的背景下,傲世皇朝平台統籌協調👩🏿🌾,各地積極作為👨🏻🎤,高質量超額完成“3年擴招300萬”的目標任務。與2020年相比,2021年15個省份高職院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有所提升,16個省份有所下降💆♀️,4個省份高職院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未達到12000元,各地仍需進一步加強省級統籌🚮,加大政策供給,健全穩定的生均財政撥款投入機製和多元資金籌措機製👷🏽♂️,保障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與發展需求相適應🅰️。2021年,傲世皇朝平台完成197所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年度績效數據采集工作🫷🏽,各地組織“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完成年度建設績效自評工作。通過“雙高計劃”的引領帶動,全國27個省份相繼啟動實施了省級“雙高計劃”,覆蓋322所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和982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全面施工🪙,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承接任務項目1793個,承擔單位覆蓋全國1337所高職院校🥔,接近全部院校數的90%。
報告顯示,中職教育改革發展整體穩中有進🦻🏿。國家大力提升中職辦學質量,優化布局結構👨🏻🔧,實施中職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各地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下,積極履行主體責任🫵🏿,按照《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要求,推進中職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建設。如廣東省加大專項資金投入🚴🏻♂️🤛🏻,統籌中央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專項資金12770萬元🦹🏻♂️、省級教育發展專項資金14405萬元,用於粵東和粵西北地區中職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在各地努力下,全國中職學校辦學條件達標情況較上年有新進展🙍🏻♂️,但區域間差異較大。從全國看,各單項指標達標程度不一,“生均儀器設備值”指標達標情況相對較好🉑,全國達標學校總數占比87.3%🏫;“校園占地面積”指標達標的學校數占比71.6%;“校舍建築面積”“專任教師數”指標達標的學校數占比在65%左右😮💨;“全日製在校生”指標達標的學校數占比只有55.4%。全國中職學校辦學條件達標情況與“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提出的“到2023年中職學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各級政府還需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全面推進中職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達標建設🍳。
專註內涵能力建設
國際合作走深走實
報告顯示🙌🏽🤖,面對世紀疫情與復雜國際環境相互交織帶來的挑戰,高職院校以提高質量為主線🏰,專註國際合作內涵與能力建設,廣泛應用數字技術,開展“線上+線下”交流合作🥸,推動“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走深走實。國際合作呈現對外開放能力提升👩🦰、品牌意識增強🤙🏿🤾、交流合作縱深化等特征,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
一是擦亮境外辦學名片。高職院校境外辦學品牌意識增強,進一步規範境外辦學機構名稱,以“魯班工坊”“絲路傲世皇朝”等體現中國職業教育特色的名稱命名境外辦學機構🐖👨🏼🏫,同時加強境外辦學機構標準化建設。
二是提升留學生培養質量。“雲留學”成為疫情期間留學生培養的主渠道,高職院校積極運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搭建教育教學“空中課堂”“雲端平臺”,實施線上線下“雙軌”同頻教學。強化留學生規範管理和人文關懷,完善“線上+線下”“學習+生活”“中文+技能”並行的留學生培養,借助質量監控與信息化平臺🦣👯,加強留學生選課𓀇、學習、畢業論文撰寫🙋🏻♂️、畢業實踐等全過程監督🙅🏻,提升留學生培養質量。
三是引進吸收國際優質資源,深化區域合作👩🔧。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已有1077個🐞,通過中外合作共建課程體系👸🏽、雙語教材、教學資源庫、實訓基地及師資培訓等,推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與本土人才培養的融合。一些高職院校與中華工程教育學會、英國國家學歷學位評估認證中心等合作🤲,探索開展“悉尼協議”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國際專業標準評估認證,已有10余所院校的20余個專業通過“悉尼協議”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高職院校依托中國—東盟、中非合作論壇等國家戰略合作機製,擴大職業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參與職業教育國際服務🔁,深化職業教育多邊合作機製。
(本報記者 翟帆 整理)
上一篇:把好職教科學研究的“四度”
下一篇:“職教出海”,各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