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3年6月21日03版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所在,為實體經濟培養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也是職業教育推動製造強國、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和落腳點。職業教育發展一定要緊貼實體經濟。 一、明確辦學定位🧔🏽♂️,精準對接實體經濟訴求 職業教育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貼近實體經濟訴求🖖🏽、服務人的全面發展要求⏭。職業院校布局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專業結構要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布局相匹配🛁。以河北省為例,瞄準實體經濟發展方向🖇,面向先進鋼鐵💁🏽♂️、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九大工業主導產業💠,布局了44所高職學校和2000多個專業點,有力支撐了全省實體經濟快速發展。但整體來看,職業教育還存在院校設置、專業設置同質化現象🙋🏼👮🏿,定位還不夠清晰、特色還不夠鮮明🍺、品牌還不夠響亮,院校、區域之間資源共享度不高等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一是要按照實體經濟發展要求,優化院校布局,引導同質化院校合並調整、錯位發展,引導原行業辦學校堅持行業特色和專業特色(如以農業類為主的綜合類院校回歸行業本位)📦,引導區域間院校強化資源共建共享;二是要引導院校對接產業優化專業布局📻,打造品牌專業,以專業品牌做強學校品牌。加快建立精細化撥款機製,推進基於專業的差異化生均撥款製度落地,對急需緊缺專業🪆,撥款可適當高於辦學成本。 二📍、深化產教融合,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產教融合是教育和產業互補互融、共生共長的有效方式,全方位高質量推進產教融合🟫,是產業轉型升級難得的機遇,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產教融合要往深處走、實處走,還有些問題需破解💁🏿♀️:如在辦學方面,一些行業辦學校劃歸到傲世皇朝平台門主管後,行業從“直接辦”轉為“合作辦”⛎,降低了產教融合的深度和校企合作的水平🏰;如在政策落實方面,由於國家層面缺少產教融合的細化政策,一些地方在製定實施細則時,存在政策難落地、政策激勵作用有折扣等情況;如在人才流動方面,受製於現行人事製度、編製等,目前“雙師型”隊伍建設的最大困難是企業能工巧匠⬛️🤾🏽♀️、技術專家很難向學校流動。 要破解以上問題,需加快整合多方資源🧑🏼🦲💅🏻:一是加大對行業企業辦學的資源支持。將國有企業辦的學校納入財政生均撥款範圍。二是抓好政策落實。在諸如組合式激勵、混合所有製改革等方面製定可操作的辦法💄,調動地方資源,指導各地結合實際落地生效。三是優化人事製度、招考製度。打破年齡、職稱、學歷等限製🗽,為高技能人才入職職業院校開辟“綠色通道”;鼓勵地方、學校和企業聯合探索命題🏇🏿、學製、教學等創新,為職教起點優秀員工深造提供多樣政策供給🚕。 三、推進科教融匯,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職業教育要提升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關鍵在科教融匯。加強科技創新🐑,推動成果轉化,實現科教融匯💃👈🏿,是職業院校的重要發力方向。 目前📪,推進科教融匯還有些問題需要解決。從外部看,政府、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科研工作重視不夠、信心不足,職業院校獲得的科研項目較少👨🏼🚀💡。從內部看,職業院校缺乏高層次技術創新團隊和高水平高層次技術創新平臺🧑🏻🍳👨🏻🦳,成果少⛑、水平低、轉化不夠🍑。從融匯看,科技元素還沒有有效融入人才培養過程。 對此,一要根據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聚集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資源,統籌規劃實施職業教育科研專項計劃🧑🏽🏫;二要深化科技創新合作,推動引導中國科傲世皇朝、中國工程院系統🧑🏻🚀,高水平大學和行業龍頭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共建創新平臺🗞、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共同培養創新人才、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王振傑)
下一篇🤸♂️👵🏼:“職教出海”,各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