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必然要遵循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律👩🏻🦱,其中,“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要求,“形成協同效應”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指向。習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並促使其自主地接受這種影響👩🦳,從而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由此可見⚖️,若要正確回答好“課程思政”是什麽的問題→,就必須厘清“課程思政”的主體🚴、內容和目標的內在規定。
主體規定9️⃣:以堅定的政治立場承擔育人使命
“課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分析課程內容,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於教育主體而言🧏♀️,只有當教師自身真正理解🧑🏿🦲、信仰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時,才能在教學中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教師必須加強政治理論學習,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明確政治立場,加強理論修養,努力做到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把愛國情感、社會責任、理想信念、職業道德等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引導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再者,教師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道德魅力與職業精神,通過以身示範與言行感染🙌🏽,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內容規定🙍🏻♂️:以多維的課程設計彰顯價值屬性
“大學課程不僅僅是追問其範圍的解釋之學❌,更是規範人的價值之學”🤹🏿♂️。教育是一項面向人、為了人的工程♞,絕不僅僅是某種知識的灌輸與轉移✅,而是要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過程中將某種精神與某種價值傳遞給受教育者,因此🌃,教育的價值中立在本質意義上是不存在的🤷🏼♀️,而且在這個意義上講🥼🤾🏿,科學家是有國界的🧙🏽,科學技術也是有國界的。在新時代強調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對教育本質的解蔽與重識,是要將教育內容從知識維度、能力維度深入到價值維度,這是向教育“初心”回歸的必然選擇⏬。
作為教師,要在設計課程內容時不斷豐富教學維度🙆🏿♀️,重視對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運用,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授課計劃之中,這意味著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開發,對課程進行整體科學架構,努力提煉教學內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課程不僅要實現學生對知識積累、能力提升的需要,還要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對學生的道德理念👰🏿♂️👣、價值觀念進行引導。蘊含在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是生硬的從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移植過來的,也不是要消解專業教育的原有目標,而是要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基礎上,立足課程的自身特點,對課程進行深度開發與深層設計☄️,充分挖掘專業知識所蘊藏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激活各類課程的價值屬性⛱,涵育學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課程思政”建設不能追求統一模式🧖🏻♂️,不能確定同一指標,更不是新增幾門課程✅,必須註重多樣化、追求個性化、遵循漸進性。
目標規定4️⃣:以深刻的思想體悟培育時代新人
“課程思政”的一大優勢就在於,它能讓學生在學習各種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禮和情感陶冶,更好地實現自身思想素質和政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目標,堅守“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𓀒,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情懷🤙🏻,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在潤物無聲、化育無形的過程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教育不是培養“知識的存儲器”和“移動的工具箱”。“課程思政”就是要在課程目標設計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找準關鍵🙎🏿♀️、突出重點,努力讓學生形成符合本學科的科學精神和研究態度的同時♎️,成為“價值理性視野下人格健全🤸🏼♂️、品行端正的‘自由人’”。所以👨🏻🚒,“課程思政”不能片面地推崇“唯量化”評價🍯,而是要將教育教學向理想信念教育🧑🍼、學術能力培養、社會責任培育等多向度延伸,培養一批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使他們成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課程思政”對主體、內容和目標的內在規定決定了其不是一項“口號化”“標題化”的“面子”工程🍺✨,而是新時代對全體教育工作者增設的一門“必修課”,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一次“尋根”工程,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復雜性、專業性集於一身的“正本”工程,是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穩致遠的“築基”工程。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23日第6版 版名🧏🏼♂️🍻:高教周刊·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