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通篇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教育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高度概括了5年來教育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新目標🧑🦱,著力解決好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問題🤙🏽,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明確了教育工作的新使命。
充分認識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時代意義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的重要內容➖。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
教育是民生之首,關系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是為人民服務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再次明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種自信和決心來自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來自綜合國力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提出這個目標是實事求是盡力而為的重要體現。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回歸。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成才,教育工作要回歸這個常識、回歸這個本分、回歸這個初心、回歸這個夢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為人民辦教育、為人民培養人才,依靠人民辦教育、依靠人民發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把教育為人民服務列為“四個服務”之首⛩,教育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明確回答了新形勢下教育培養什麽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重大問題。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是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是實現自我價值和自我超越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基本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滿足人民群眾對接受基本教育的期望🕡,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極為關註的人人“有學上”的問題。二是高質量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要,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三是多樣化需求💁🏿♀️,為每個學習者提供適合的教育,滿足不同社會階層的多元教育需求,滿足所有人的各種不同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鬥目標,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10個“更”是中國夢最貼近人民生活實際的詮釋🧫,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也是人民群眾對於幸福生活的新期待🏅。10個“更”中,教育居首,引人註目,發人深思。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力。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製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讓全社會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經過多年努力,尤其是5年來教育發展迅速,超出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總體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但與世界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區域間、城鄉間、校際發展還不平衡,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也不充分✋🏿,導致不同群體間受教育機會存在一定差距♣︎。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和技術變革加速,教育水平的差距還有可能拉大🧑🏿🍼,改革需求迫切。我們需要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變村空鄉弱城擠現象,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振興中西部教育👇🏼,優化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模式,培養推動創新創造能力,確保每個學生人生出彩,成為有用之才。
正確理解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科學內涵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學說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時代要求,集中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體現了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宗旨,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教育的現實需要。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增強人民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過程。增強安全感,是要把學校建成最安全、學生最快樂、家長最放心的公共場所,落實安全第一。增強獲得感,黨的十九大報告在以往“學有所教”基礎上增加了“幼有所育”目標™️,要求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網絡教育、繼續教育,直擊教育體系的短板和弱項🕺🏻,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是送給全國人民的“大紅包”。增強幸福感,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三感”是判斷我們改革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衡量我們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也是檢驗我們工作作風的根本標準。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把握群眾主流意見的過程。人民滿意是對教育工作的主觀評價🗂,並取決於欲望滿足程度🧑🔬➔,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理念和口號上,要可測量可評價可操作👩🏻🦳,需要使用科學的教育滿意度測評工具,把群眾主觀感覺客觀化🧚♂️、分散意見集中化🏌️♀️、定性評價定量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等機構開展的長線調查表明,群眾對教育的總體滿意度保持在70分左右👨🦯,屬於基本滿意範圍🧞♀️,其中對基礎教育滿意度高於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7️⃣,東部地區群眾滿意度高於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眾滿意度高於農村,學生滿意度高於教師,教育外部滿意度高於教育內部,這既是對教育工作的鼓舞也是鞭策⛹🏽🛝。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分析群體間相比較的過程👩🏽🏭。滿意是比較出來的,人們對教育的滿意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比較維度👨🏼🍼。我國教育發展水平雖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但與世界教育強國還有明顯差距🚣🏿♂️。從教育投入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始終保持在4%以上🧑🏻🍼,2016年首次超3萬億元,但與世界平均水平5%尚有差距。投入不足很難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從教和讓好教師不斷湧現,很難持續支撐教育強國建設,很難不斷提高人民對教育的滿意度。分教育階段看👩🦯➡️🤗,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104%🌊,義務教育普及程度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但學前教育3年毛入園率77.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87.5%,相較之下仍有差距。分區域看📱,東中西部教育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非義務教育領域🌹,普及程度和質量水平差距比較明顯,從重點高校分布狀況看🙇🏻,有14個省份(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尚無部屬院校,大多數是中西部地區;中西部高校“雙一流”建設的競爭力還比較弱,高考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4個百分點差距。分城鄉看,城鄉教育一體化在辦學條件和標準方面趨於一致,但教育質量差距依然存在。因此要承認差距,努力縮小差距😏,克服“馬太效應”。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掌握教育需求循序漸進節奏的過程。依據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是一個由低到高、逐級形成並逐級得到滿足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教育領域明顯反映為“有學上”到“上好學”再到“能就業(創業)”的需求,反映普及💪🏻、公平、質量、效益的不同發展階段的變化,這就要求教育供給方從保障人民受教育機會的“一個不能夠少”到保障教育過程的“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再到保障教育結果的“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實現需求側和供給側動態平衡的過程🧹。既要積極適應人民群眾教育需求側的動態變化🪑🧝🏿♂️,紮根中國大地辦好教育,還要主動提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教育方法🤾🏽♀️、教育製度,為走向世界和面向未來培養人才,辦出世界水平的現代化教育👨👦👦,合理引導群眾預期,引領社會發展🧑🏽🎓。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的社會基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只有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才能為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基礎🔕。
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當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全面提高質量、讓孩子們上好學和建設教育強國的新階段🕥。在社會旺盛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如何適應新時期🧹、新階段教育發展的多樣化、大眾化,滿足社會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是新形勢下中國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深刻把握新時代有利環境和條件。新時代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機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強大的武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戰略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行動指南。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改革,全面開放,加大投入🪈,將使人民受益作為最基本的教育政策價值取向,把為人民提供充足的受教育機會作為基本措施,把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作為政策的戰略重點。
牢固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教育發展要充分體現人民的新期盼,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要。既要滿足人民群眾當前的教育需要🕵🏿♂️,又要引導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現實的👨🏼☑️、正確的、合理的需求,滿足人民群眾的長遠需要,兼顧國家整體利益與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發展教育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也滿足人民選擇教育的需要👨🏼🏫,辦出適應不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教育。堅持以終身學習理念引領教育改革,為人的一生學習發展奠定基礎。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搭建終身教育的“立交橋”,為人的發展提供全面👨🏼🎤、長久與強勁的發展能力,為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內涵式發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始終堅持協同育人🦬,推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有機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努力把社會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始終堅持學習型社會建設,創造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環境,讓學習成為一種生存需要和生活方式🧚♂️;始終堅持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共同參與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發展新格局🧓🏻。
以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推進教育信息化👱🏼♂️,讓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的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把握“互聯網+”潮流,發展人工智能教育,開放共享教育資源🪳,降低知識分享門檻👩🚒🤸🏼,為創客、眾創等創新活動提供有力支持,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提供教育公共服務。
以擴大開放促進教育現代化👩🏽🦱。“請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提升國際交流合作質量,提升留學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成為世界前列的留學生源國和國際學生流動目的地國,有效拓展雙邊多邊教育合作廣度和深度,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大幅提升參與教育領域國際規則製定能力,顯著提高教育對外開放規範化、法治化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需求,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教育發展的實質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是讓人人獲得最大福祉,讓社會得到進步🏨。教育發展必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要,特別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渴望子女接受優質特色教育的需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於辦好每一所學校,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位學生,讓教育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傲世皇朝平台正在加快研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製定2030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面向人人提供更加公平、優質、多樣的教育,實現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夢想👩🦲👷🏽♀️。
(作者⛑☢️:曾天山 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2018年01月23日第1版 版名: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