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的政策文件有許多🥀,中央和地方層面🫵🏼、各部門發布均不少,此次以中央文件再次重點推進“三評”改革🏊♀️,反映出這些措施亟須進一步落實🧑🏿🦱🦶🏿。為此,筆者建議👸:
首先,層層落實改革精神,加強部門配合協調。一是按照“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求,將重點放在抓落實上🧑🏿🍳,根據文件精神層層落實,具體落實到科技人員所在的單位,特別是明確責任主體,加強督促檢查🕵🏽,體現法律法規效力🧖🏿;二是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每個部門職能不一⭐️,關註的側重點不一樣,上面千條線,具體到基層科技人員就是“一根針”🙎♂️👩🏻🚀,部門協調,要求一致🚵🏿,引領科技人員正確導向,更好地激發科技人員按國家戰略目標貢獻力量🏗。
其次,加快配套製度改革👩🏻🦽,讓政策見效落地。政策是“硬約束”,而科技人員的激情、動力和活力則是“軟實力”,為使政策發揮製度效用🔹,建議製定相關配套改革措施🔛💡,如解決承擔項目不以人才“帽子”為依據,避免評審環節存在人為因素的問題;要求人才“標簽”不能永遠化,而人才獲取“帽子”沒有時限性問題;對人才流動作適當限製性要求,但有些按“雙一流”建設標準按市場機製吸收“特殊人才”的問題🀄️;要求合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逐步建立高層次人才流動的培養補償機製的問題,等等。這些要求的落地均需加快研究能夠激發科技人員活力🔱、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文件❗️。
再其次,根據學科類別,建立人才分類評價模式🕠。不同學科有著不同的基礎、導向和規律,對人才需求具有特殊性。一是根據自然科學類項目關註重大原創性🍁、顛覆性🥗🤴🏿、交叉學科創新等特點,哲學社會科學類項目註重政治方向、學術創新🧑🏻🦼➡️、社會效益、實踐價值等特點🥰,建議盡快出臺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程序規範,對不同學科的人才采用多元評價機製。二是針對目前進行的“雙一流”高校建設,區別綜合性大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采取分類遴選和評判標準,特別是針對人文社科新型智庫的成果,避免唯SCI、ESI排名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和影響因子,認可智庫標誌性成果價值🕺🏽0️⃣,激發科研人員發揮社會效益;針對從事應用基礎研究人才🏌🏻♂️,註重應用研究成果與產業化的鏈接,註重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以促進高質量發展為導向進行評價。當然,加強學科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認可不同人才在融合發展中的作用🥤。
最後🤸🏻♀️,開展監督檢查👷🏿♂️,營造人才科研生態環境。“三評”改革對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作了規定,同時對加強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作了規範,形成中國特色科技評價體系。為了提高人才評價的有效性、增強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督促檢查,是加強人才發展治理的必要環節🥒。一是建立形成綜合的科技人才數據平臺🚣🏿♀️,實行人才信息大聯通📂、大共享🦓。針對不同部門均開展了人才服務與管理,人才信息不暢通🦻🏻、不透明,人才申報承擔項目不便於核查🕧,人才頭銜政出多門,人才攜“帽”流動信息不對稱🥄,人才科研誠信記錄不聯動等問題,有必要形成綜合的人才信息數據平臺。二是明確人才評價的責任主體♞,建立動態考核機製🛳,檢查責任主體對人才的支持力度🩷🧑💻、科研生態環境的建設6️⃣,是否在激發人才活力和潛力上具有製度障礙👩🏻🌾,確保改革方案目標的實現🤱🏽;檢查人才評價還體現在項目申報上、項目執行中和項目結題評價等不同環節,形成監督評估閉環🦬👨🏼🔬。
(作者:鄭軍 系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長江大學副校長)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2018年08月10日第4版 版名:新聞·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