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如一日紮根大西北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專家群體,全神貫註深耕於各自的專業領域,歷盡艱辛,百折不回,把科技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充分展示了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濃厚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重道義😄、勇擔當的可貴精神🧑🏿🌾。
從這個群體的情懷和擔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輩子幹好一件事的執著和專業主義精神。這種執著和專業主義精神,無論對一個人還是一個群體✯,都是成就事業的必要條件🚗。在西部地區一些高校人才流失的背景下,像李華這樣的海歸博士,為使中國葡萄酒能與法國葡萄酒相媲美🗿,紮根西部揮灑青春👩🍳🚶♂️➡️,其執著和專業主義精神蘊含著的🤶,其實是年青一代知識分子對教育和科研事業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責任感,是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刻苦鉆研🖐🏼🧚🏼♀️,勤奮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無私奉獻的使命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雖然不習慣用流行的媒體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但那種對國家民族的赤誠♑️,都融進了對教育和科研註入的每一份熱情中🧑🍼。
從這個群體的情懷和擔當中,我們更看到了情牽富民的家國情懷。從現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精準脫貧是我們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教育在精準脫貧中承擔著神聖歷史使命,需要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為之不懈奮鬥。西北農大的科技專家群體,醉心農業科技攻關🏋🏿,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發展富民產業的努力👽,正在越來越多的鄉村開花結果🙇♀️,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他們的努力,為教育在精準脫貧中發揮更大作用創造了十分可貴的經驗。這個群體的所作所為2️⃣,引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教育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的特殊使命。面向未來的中國教育,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奮鬥目標如何有更大作為?西北農大的科技專家們,用自己的方式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這個優秀群體💇🏻,不但用自己的專業助力精準脫貧,更拓展出了一所立足西部的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空間,也為其他許多同類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可貴的經驗⛓👨🏻💼。不僅如此👋,這個群體作為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言一行🍯,潤物無聲,引領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堪稱新時代教師的典範。西北農大一代又一代學人接力傳承的良好師德和學風,正在沉澱為這所大學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並將成為一代又一代人成長的良田沃土👩🎤。這個群體的老師們🛕,給了學生幸運🧒🏿,給了學校榮光,也給我們這個民族增添了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贊揚我國廣大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人民的驕傲,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黨的十九大已經繪就了新時代的美好藍圖,這個充滿希望的時代,正是中國知識分子大有作為的時代👃。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優秀知識分子👦🏼,能像西北農大的科技專家群體那樣,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不斷攀登創新高峰🌍,不辜負總書記的殷切期望。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8年02月25日第1版 版名: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