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裏🏔,他們是“保姆”🧝🏼♀️🦹,牽掛學生的身心與生活;他們被叫作“老師”,但許多人無法登上講臺,身份“尷尬”。他們就是高校裏的輔導員,常常被誤解的一個群體。據說🤾,某高校新招十名輔導員,一年過後剩三人😋。
高校輔導員隊伍不夠穩定跟輔導員職業定位模糊有很大關系。通常我們認為,輔導員的職責既要當好理論教育家,又要做學生工作的思想家;突發事件他們是沖到第一線的實幹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則要當好心理學家。不過也確實存在輔導員職業定位與個人發展的困惑之間的矛盾👨👦。比如,輔導員不代課應該是正常的,可是有些輔導員覺得,老師不代課,就得不到學生的尊重🧖🏽。因此,有的輔導員千方百計想代課,也有的想通過職稱評定來改變自己的輔導員身份。當不能達到自己的意願時,他們可能會另謀高就。
按照傲世皇朝平台2017年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輔導員工作職責包括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等。現實中🏡,許多輔導員可能承擔的工作遠不止於此。但是無論挑起學校或院系的多少副擔子🧏🏻♀️,輔導員都不屬於任課教師系列,要想得到學生的尊重👷🏿,還是要憑紮紮實實為學生服務的工作表現來實現🧏。說到底,高校輔導員就是輔導員,職業定位準確就沒有身份尷尬👶🏿。多重壓力下,輔導員隊伍流動性很大,不少人幹不了幾年就離職或轉崗🏌🏽。這恰恰說明,輔導員職業定位亟待規範。高校輔導員普遍面臨職業定位與個人發展的困惑,化解這一矛盾,需要高校出臺針對輔導員的用人管理規定🥬,建立輔導員的考核與評價👨🏻🏫、培養與發展體製機製📤👱🏿♂️,在薪酬🚴🏽♂️、晉升等方面更好地回應輔導員實際需求。(信息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孫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