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老子《道德經》問世以來,人們對其進行了哲學、宗教、文學💆🏿♀️、教育等各個方面的闡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道德經》作為教育經典的表達,是中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上重要的思想內容,其德育內涵✋🏽、德育方法,對今天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不言之教”的思想內涵
“道”和“德”是《道德經》中最重要的概念,歷代名家對其內涵有多種解釋。
在這眾多解釋中,道有道路的意思⬆️👳🏻♀️,可以引申為規律🙆♀️、法則。老子把道看成一切事物的總法則💂♂️、總根源。德有得到的意思🦠,人從道那裏得到的是人的德性。在老子看來,聖人應該效法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事務,實行無言的教導👨🏽🔧,是老子教育活動的理想境界🦡。
第一,道具有本原性。《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生化是由道的存在而始有的🧇。就是說,道既是宇宙的未分化狀態🧔🏻,又是宇宙存在的總根源🌉🥢。同時老子又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意思是說,不可見(無形)而無所不在的道,無以名狀,是萬物存在的根據。
第二🦹🏽,道具有規律性。自然萬物的運動變化是由道來支配的🏌️♀️🕺🏻。道的運動規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道的應用是柔弱虛無👨🌾,世間事物的千變萬化都遵循此理🚫。老子有一句概括的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三,道具有自然性🤵。道以自然為法則。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歸根結底,人應該效法道的自然無為,或者說👱🏿,以順應自然為法則🕵🏻♀️。故而老子說👨🚒:“(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遵道🤘🏿、貴德是老子思想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對德的正確理解✥,是我們全面理解和挖掘老子的德育思想的前提。
第一🧑🧑🧒,德有得的意思🥺。“德者,物之所得也”📺,意思是說,德是萬物得之於道的自然之性。所以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最高明的德🎧,只是遵循了道的要求。
第二,德有品德的意思。“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如果能很好地按照道的要求修養自己🦹🏼♂️🗒,品德就是純真的。而純真的品德,正是其自然之性即德性的表現。
關註人始終是教育的中心,針對人性問題,老子沒有明確表述🌩,但是仔細研究不難發現,老子的思想中隱含著“人性自然論”的特征,這也是老子“不言之教”思想的理論前提😖。老子把“道”看成萬事萬物的總法則、總根源、總規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同萬事萬物一樣也要遵循“道”的自然本質,故而🫸,人性也是自然的。
“不言之教”的德育智慧
《道德經》體現著隱性教育的智慧光芒🙋🏽,具有明顯的隱性教育特質🪑。探究其中的思想內涵和重要啟示🐑,汲取👭👩🏽🔧、繼承和發展“不言之教”思想精華,將對當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以道為本”的教育內容🌐。
道是中國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是老子教育體系中的最高範疇🚶。道法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核心要求就是順應自然,而不是去束縛它🧝🏿♀️。不敢為即無為♥️,無為不是一無所為、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遵循自然規律而為👽。這一哲學理念在教育中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延伸,就是“行不言之教”。可以說🩻,只有自然的教育才是最理想的教育。
“自然純樸”的教化對象。
老子認為,教化對象要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是“自然純樸”🗡。人性是自然的和純樸的🏄🏻。作為教育對象的人🧚,本真狀態就該如此。有學者說,“隨著生活的經世而化🦹🏽👨🏼🦰,人的本性便隨之而變⚂,而人的本性應然狀態原本應該如嬰兒般純潔無飾”。其次,教育對象範圍的“無棄人”💀🧔🏿。在當代,教育對象受多元文化影響👨🏼🍳🥛,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點,這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不言之教”即為身教,不需要語言上的掂量。老子和道家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人盡其才🧑🏻🌾,教無棄人🙍🏿🧗🏻♀️。“無棄人”“無棄物”的思想,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大仁”。有學者認為,“作為人法自然在教育層面上的體現,‘不言之教’完全秉持‘輔萬物之自然’的要求”。
“無為自化”的教化目的。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用“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概括了老子思想的特點。“無為自化”體現了一種教育目的🤱🏽,這種目的具有自主性和隱蔽性。處“無為之事”即是順從自然🧖🏼♀️,行“不言之教”即是以身作則,能將二者兼而有之便是無為而治,自然趨於純樸。老子核心的教育思想👂🏿,其實就是自然而然地達到了依靠隱性教育實現教育目的的理想境界。隱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方案,使教育對象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無為自化”教育理念的特點就是🧙♂️,突出教育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同時更成為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貴言善言”的教化要求⚫️☮️。
“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以自然原則為前提,不是“不言”,而是合乎自然的“言”☝🏿。老子從兩個方面闡釋教化之道:一是從“言”的態度的角度,即為“貴言”;二是從“言”的方式和方法角度🤹🏻♀️,即為“善言”。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指出善於取勝的關鍵是善於應答。因此✮,教育的關鍵在於把握“言”的時機與方式,做到適時而言、適勢而言🧚🏽,如此🏌🏻♂️,便會實現教化的目的。
“不言之教”的獨特方法
“不言之教”思想蘊藏著獨特的教育方法📸🖍。
一是“以身觀身”👩🦰。“不言之教”思想的實踐宗旨是,發揮內化作用,實現受教育者自身人格養成。“不言之教”有三種⏺:教育者自己意義的“不言之教”📨👩🏽⚕️,通過人格魅力❔、道德境界和行為示範來感染影響教育對象🧮;教育者不是一語不發,而是要“言”得近乎自然🙍🏼♀️🪔,發揮理論傳播的無形感化作用;充分體現“不言之教”教育方式的間接特點🪑,發揮環境和氛圍的情境熏陶作用,這是區別於顯性教育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方式⏲。
二是“致虛守靜”🚲。“致虛守靜”主要是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出發而提出的思想觀點,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正確的認知結果。為此,受教育者應該內心空靈👨🏼🦳、冷靜🧽、專一地觀察和思考事物。而“不言之教”就是要在尊重受教育者自然本性的基礎上,完善自我人格,做到自知和知人🙆🏿♀️。
三是“起於累土”。老子“起於累土”的方法,表達的就是循序漸進、慎終如始的教育理念。良好道德素質的提高並非一朝之功💇♀️,而是有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經過長期不斷的體悟與踐行,才會有最終的大飛躍。(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丁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