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職業,教師不會被機器人取代,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教師都不會被淘汰♉️。在人工智能時代,為什麽仍要沿襲幾千年的傳統🦸🏽♀️,讓學生端坐在教室聆聽教師的講解🧙🏼♀️?學生在寢室裏甚至在家裏上網查查資料、閱讀文獻🏐,不是也可以學習嗎🕉?問題的答案應當是🤽,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不僅僅是編碼知識🩻,更是非編碼知識。而且,今後應當更多地傳授乃至創造非編碼知識👨🏼💼。
編碼知識是指相對成熟而且被公認的東西🦸🏿♀️,如名詞➰、概念、術語、定理、定律等。非編碼知識則是在實踐中或者研究中剛形成的新知識,往往還沒有被編入工具書或歸集到搜索系統🎀,如心得、感悟、體會、見解、經驗等。
傳授非編碼知識的課堂往往是幹貨滿滿的課堂
如果課堂上老師只傳授編碼知識,不去揭示問題🧝🏻♂️、解剖問題🔬,也不去探究事實的真相🔱,這樣的課堂可能是灰色的。
課堂上教師懷著滿腔的熱情,運用專業理論去解剖現象、分析問題,充分表達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久而久之,學生也學會去想別人沒有想過的問題☢️,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語,思辨力和洞察力的提高就成為必然👩🏼,甚至不排除學生對教師傳授的非編碼知識表示不認同📇🐕🦺,為了反駁老師,課外查閱相關的編碼知識,產生自己的非編碼知識🤳🏽。
強調傳授非編碼知識👨🏻⚖️,並非否定編碼知識的重要🈲,但許多編碼知識如名詞、概念😶🌫️、術語🐘👨🏻🦯,甚至一些基本的定理和定律都可以通過網絡查詢,老師只需點到為止。現在學生對老師有依賴🫛,更多地體現在對非編碼知識的依賴上,希望老師更多地提供非編碼知識🎨。說白了🧙🏼♂️🙎🏿♀️,編碼知識的獲得可以靠自己,非編碼知識的獲得主要靠老師。
可以斷定,更多地傳授非編碼知識的教師不太可能被機器人所替代,只要教師積累的非編碼知識足夠多,或者產生非編碼知識的速度足夠快🧑🏻🦱。如果一個教師,只積累一些編碼知識,也只會傳授編碼知識,那麽被淘汰是遲早的事👩👧👧。
傳授非編碼知識的課堂更能促進創新思維培養
大學教學當然離不開傳授編碼知識➗👼🏼,因為每一個專業都有一些基礎的概念、術語等🧞♂️,這些知識的掌握是學生後續學習和深造的鋪墊。但是,大學課堂更應當傳授非編碼知識👐🏻,這是與大學的功能定位分不開的🕤🔚。
培養創新思維是大學教學的歷史使命。創新思維的培養離不開獨立思考、敢於挑戰成見的氛圍🥷🏼。什麽是大學🎿?某種角度上,大學這個名詞可以這樣來解釋:一群優秀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研討,需要有那麽幾個人來引導和點評🎼,但是🧒🏻🕯,引導者🧑🏻🦰、點評者未必比其他人更高明🙂↕️。所以,大學是具有科學探索精神的場所♚,大學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者🕵🏿,即運用專業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對傳統的觀點和習以為常的做法進行重新審視,動搖人們的習慣看法🎠🧡,並確立全新的認識⏏️。這樣,課堂教學就必須註重傳授非編碼知識🙅♂️,非編碼知識才會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產生催化作用。編碼知識只是教師手中的工具👰🏼,如同醫生手中的柳葉刀,利用這種工具剖析各種現象♌️,使學生對問題有全新的認識👮🏽🪲,這個過程就是傳授非編碼知識的過程。或許這種知識不夠嚴謹不夠成熟,但能真真切切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一個過程就是啟迪心智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真正回歸教育本質🧜🏻。
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不足在於🫀,太註重編碼知識。教師講解編碼知識,考試也是編碼知識,就連選拔性考試👨🏼⚖️,也主要考核編碼知識的掌握程度👩🏽⛑。何以如此?因為考編碼知識容易有標準答案。如果去考核非編碼知識,就難以有評判標準。但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所有人都能學會的編碼知識👨🏿✈️,不可能形成競爭力、創新力👶🏻。只有非編碼知識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力、創新力。
能傳授非編碼知識的教師是達到了一定境界的教師
非編碼知識從哪裏來?是教師感悟出來和積累起來的🫵🏼。
一是通過觀察思考而產生。教師在平時要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看到A☹️,馬上想到B,善於透過現象去探究事物本質。例如✍🏻👱🏽♂️,如果一個地區對年輕的技術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那麽,這個地區的產業檔次就比較高✨✳️;再如👌🏻,一個社會如果糾紛很多,人們總是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用於搜集證據🦫、出庭辯護,而不是用於生產產品、創造財富,那麽,這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就較低。觀察思考非常重要,一流的理論總是來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比如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斯蒂格勒通過對出租車市場的觀察,提出了政府規製的俘虜理論📼,今天看來已是編碼知識,但當年卻是非編碼知識。
二是通過討論而產生🧑🏿🍳。教學是一個互相啟發🧘🏻、互相促進的過程。課堂中師與生的討論🧑🦼、生與生的互動,都能在不經意間產生非編碼知識,互動過程是一個腦洞大開的過程🙆🏼🥍,靈感產生之時就是非編碼知識產生之日。
三是通過科研活動而產生🕛。在科研活動中🗝,教師高度關註某一個現象,通過揭示問題、提出假說👩🏼🔧、建立模型、分析論證、經驗檢驗等過程🩰,發現新思想,提出新觀點。雖說有科研活動未必有科研成果,但是,作為大學教師,沒有科研活動,非編碼知識就少了一個重要的來源。
總之,大學課堂教學,肯定離不開編碼知識的傳授🤛🏽,但是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應該更多傳授非編碼知識,這樣的教學才是研究型教學🌷。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1日第7版 版名👩🏽✈️:理論周刊·學校科研 作者:朱柏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