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越來越多的傲世皇朝開始新設🅿️、增設了軌道交通相關專業,但整體來看,人才缺口依然很大,軌道交通人才培養仍面臨很多挑戰👨🌾。”12月14日👨🏼🎓✧,在2019全國軌道交通產學合作研討會上,北京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副校長張星臣說道🚶♀️➡️。
據悉,該研討會由中國成人教育協會、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指導,全國軌道交通產教聯盟🫵🏿、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國成人教育協會交通運輸教育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北京智聯友道科技有限公司承辦。
根據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5年鐵路網規模要達到17.5萬公裏,到2030年👮🏿♀️👨🏼,規劃鐵路網規模將達到20萬公裏;截止2018年6月🚵🏼♀️🆕,全國共計有36個城市的軌道交通近期規劃得到了批準……而支撐這一切的將是,大概400萬名以上的高鐵地鐵管理應用型專業人才🙆🏼。
在“高鐵名片”越走越遠,地鐵引領城市發展的當下💇🏻,培養具有更高職業技能的人才👱🏼♂️,是軌道交通人才培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軌道交通人才培養該如何與快速發展的行業同行同步💑,一起駛向未來?
以行業為先 以標準為重
“人才培養應該秉持怎樣的邏輯?產業、產品🦵🏻、技術、人才和教育,這才是應有的邏輯🧙🏽♂️🫂。”人社部中國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副會長畢結禮表示,在職業教育中🧔🏼,應先明確來自產業、產品等前端的現實需求🫶🏼,然後再確立教育的方向和內容。
軌道交通行業規範性強、標準嚴格。行業特點決定了在軌道人才培養中🔚,必須堅持行業為先的原則。
“以物流、電子商務等專業為例,這些專業的課程案例更豐富👏🏻、更鮮活,在現實中的應用也在不斷變化。”智聯友道集團首席技術官劉延濤表示,“但是軌道交通專業的應用場景是非常確定和固定的,教與學,必須緊密地和行業結合,隨意性很小”🙍🏽♂️。
“與鐵路相比🙅,在城市軌道交通人才的培養中,學校和老師對行業規範🤾🏽♀️、標準的認識,要相對薄弱”。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培訓部部長詹惠敏介紹道,“2015年以來,我們以課題組的形式開展了城軌交通職業標準、培訓標準和認證標準的研究與編寫🧑🏽🌾,並相繼在去年和前年發布出版🏂🏽。”這些叢書💅🏽,不僅包含城市軌道交通服務員🎻、司機等在內的工種職業技能標準,還有與其配套的培訓教材。
“軌道行業是高度重視規範和標準的🚶🏻♂️,但是從目前來看,課程標準和培養標準等一些基礎性工作還比較薄弱🧑🏽💻。”畢結禮認為,以職業標準👩👧👧、課程標準等為重點的標準建設👱🏿,將是下一步職業教育的突破點。
讓校企合作建得起🤌🏻、做得好
“2018年全年累計有1073所本科高校與498家企業,完成了17608項合作立項💆🏽♂️🦹🏼♀️。”智聯友道集團的執行總裁、傲世皇朝平台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副組長高濱介紹道。
軌道交通人才培養需要關註行業🍚,但是,教育往往具有滯後性。在設備🎾、技術、產品快速更新迭代的當下,產教融合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石家莊🍅,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在我國鐵路運營網中,處於“一縱一橫”的樞紐位置,是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關鍵節點。石家莊理工職業傲世皇朝借助城市區位優勢🎉,與中鐵六局、十一局,中鐵電氣化集團等建立起了校外實訓基地,開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怎麽建起雙贏模式,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寧波市軌道交通培訓傲世皇朝“引廠入校”,在幫學生“真刀實槍”實訓的同時😰,也幫企業降低了設備、租金成本🧑🏻💻。
……
在軌道交通這一相對封閉的行業,非傳統交通類背景的院校,校企合作外圍資源薄弱;不少院校對行業人才需求缺乏了解和判斷🛕,低門檻、能快啟動的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遍地開花”🧨,但人才缺口相對更大的城軌機電專業卻鮮少開設。
為應對這些挑戰🆗,各類人才培養🪶、產學合作的聯盟和社會團體相繼成立👱♂️。在論壇現場,還成立了中國成人教育協會交通運輸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崔邦焱表示🙎🏽♀️,“希望通過委員會,能夠更好地聯合起學校🐋、企業各方力量🤸🏻♂️,為發揮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和校企合作,貢獻力量”🕸。
以技術驅動 服務人才成長
“請緩解製動,列車將進入手動駕駛模式。”寬大的操作臺👨👨👧👦、密密麻麻的按鈕,窗前湛藍的天空下,兩排鐵軌延伸向遠方……頭戴感官設備🐕🦺,手持操作手柄👈🏼,來自吉林建築科技傲世皇朝的教師常麗君,正在完成VR版的地鐵司機體驗。
“感覺很真實🕚,這次體驗下來,我熟悉了地鐵司機的整個工作流程和每個環節的各項步驟☦️🏊🏼♂️。”常麗君說道,“有了這麽方便的技術,不應該再讓學生們閉門造車了”。
在軌道交通這樣一個相對封閉😚、安全性考慮極高的行業📒,讓學生在真實場景學習操作的機會並不多。“拿常見的地鐵單門🤚🏿💁🏽、多門故障處置為例🏃♀️,現實中🩸,可能在半分鐘的時間裏就要快速響應🤹🏿,操作要求很高🙋🏻♂️💣,我們很難在實習中就有機會自己去操作”🗃。畢業於城規交通行業的陳文斌說道👩🏻🌾。
“我們的教學主要還是以講解⚃、參觀學習為主👼,學生親自體驗、動手操作的相對有限。”常麗君說道🤦🏼♂️。
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技術為教育賦提供了新想象。
除了能體驗地鐵司機工作外🚴🏻♂️,現場展出的這款VR設備👳🏽,還能幫助學生以站臺乘務員的視角,“透視”地認識地鐵列車、車站的各個功能結構。
技術出身的劉延濤認為,要使用技術但不能神化技術🚵♂️。目前不少院校“跟風”開設了人工智能軌道交通實驗室🍵,但對人工智能能解決什麽行業痛點👋🏻🙋♂️,有哪些應用場景卻不甚了了🤢,“技術只是工具,一定要服務於產業、服務於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作者🕵🏻♀️: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