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民
申請或報考大學以及入學後,本科生最為困惑、苦惱的是專業選擇🕺🏿。縱觀國內外知名高校本科生,有些學生在報考和入學後選擇的是自己發自內心喜歡的專業;有些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說不上喜歡或不喜歡,只是為了容易被錄取,或者畢業後容易找工作;還有些學生入學後發現自己所選專業不適合自己,要麽與當初對這個專業的認識差異太大🧜🏽,要麽自己覺得學不下去甚至無法畢業;還有一些高校學生入校前就不喜歡甚至討厭自己的專業⛹🏽♀️,因為所學專業是報考誌願時父母幫忙選定的🗺,不是自己的選擇,學校又無法調劑🖲。以上現象,不一而足,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
為了幫助本科生解決專業選擇的困惑或問題🧸,全球各大高校在課程設置和專業選擇方面也頗費苦心。特別是某些知名研究型大學或文理傲世皇朝⚾️,為了促進學生在校期間更好地培養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挖掘自身潛能⛩🧑🏽🦰、發揮創造性🤑🤜🏻,想方設法為學生自主發展、個性化學習創造條件✍🏿、提供機會。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課程♻,這既是最重要的路徑,也是最普遍的解決方案🤸♂️。總體而言👳🏿♀️,本科生自主修讀課程、選擇專業的路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校明確規定學生報考時和入學後要有自己確定的專業🫵🏽,學習一學期或一學年後覺得不適合繼續學習所選專業,可進行調整🫴🏻。到了大二,學生覺得自己還不適合學習目前的專業🌃,可再次選擇、調整。另外一類是學生根據專業修讀要求🙍🏿🏌🏿♂️,自主選擇並完成了一定數量的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達到專業學分要求後即可從這個專業畢業🕛。如果修夠了兩個專業的學分🫕,學生可自行決定主修專業🧑🏼🦲,而將另外一個作為輔修專業。還有些文理傲世皇朝允許學生自設專業,本科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行安排、修讀一定數量課程🙆🏽♀️,如果不符合或達不到學校已有專業修讀課程要求時,學生可提出自行設計新專業的申請,經過學校相關委員會論證🌪、審核批準,也可從這個專業畢業©️。
從一定維度而言🤾♀️,世界知名高校的通識教育也有助於學生選擇、確定專業方向🥷🏽。哈佛🧑🏼🤝🧑🏼、耶魯等高校都非常重視通識教育👩🏼🎓,精心設計六或八大課程模塊,每個模塊設計若幹課程,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在每個模塊中選擇🌝、修讀一定數量的課程。這樣設置的課程,一方面增強了本科生對各門類學科的認知和理解,讓他們體驗不同門類學科的特點和魅力,感受、學習不同學科對世界認識的方法和路徑🚵🏿🪶,以便於以後在面對困境的時候🧑🏽🎤,除了從自己所學專業的角度進行探索🌎🧕🏽,還可以通過其他學科或綜合幾個學科去探究或解決。從另外的角度而言,這樣設計的初衷還是希望本科生理解不同學科🌞、專業都有各自的特點、優勢和局限,以避免盲目地認為自己所修讀的專業就是最好或最有價值的,從而對其他學科或專業保持足夠的敬畏和尊重👩🏼💼👳🏼。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修讀這些不同模塊課程的時候🤾🏼♂️,可以逐漸明確🦂、修正自己的專業選擇。可想而知🧎🏻,根據專業介紹或他人的意見建議⬇️,也許對某個專業有了初步感知,但是只有修讀了一定課程才可能逐步理解、認識這個專業,從而深化😟、堅定對所學專業的信心,或者改變自己的選擇。
毋庸諱言,大學修讀的專業或多或少會影響、決定未來的職業發展。特別是那些選擇學術研究的學生,很多人從本科就找到了自己的“最愛”,因而一生都在致力於這個學科或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但是也有一些世界知名大學校長不強調大學所學專業與當下職業對口、一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鼓勵這樣的理念。他們認為優秀的本科生應具備寬厚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對快速變化的世界特別是對科技文化發展有深刻的理解🌛,同時具有對世界產生影響力所需要的技能🕒、態度和價值觀,能夠自如地參與社會生活👷🏼,對工作和職業有所準備,但更重要的是能夠保證就業🫶。
有的學者把本科生職業選擇👨🏿、職業發展大致概括為以下四類📿:一是“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二是“喜歡上了自己的職業”,三是“一直在找尋自己喜歡的職業”👩🏻🚀,四是“不知道自己喜歡的職業”。對於本科生,如果在大學一📲、二年級就發現自己喜歡某個專業🫃,或者覺得自己非常適合學習這個專業↪️,當然是極其幸運、難得的。如果不夠幸運😶🌫️、沒有這樣的狀態😽,也不要著急,先認真地學起來,也許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對這個專業產生了興趣。另外🧖🏻♀️,也可以參考不同觀點💃🗒,去認真學習之後,才會清楚自己是否喜歡或適合學習這個專業🙆🏽♂️🔦,從而重新進行選擇🫳🏻。
大學本科期間應該是學生探索🧑🏼🔧、創造活力的黃金時期,沒有對錯之分,也不應以成敗論之,只是收獲的多少或達到的程度高低不同而已🧑🏽🎤。發現👨🏼🍳、尋找自己“最愛”專業的過程👨👨👦,也是不斷激發◼️、持續挖掘自己潛能的過程,大膽去嘗試、勇於去探索,不斷挑戰自我,應該是大學本科期間最為寶貴的經歷✅。錯過了,以後在社會上很難有這樣的氛圍和機會🙌🏼,付出的代價也許會更高。創新人才培養事關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全學段、全過程🟠、各環節。對於本科階段而言➜,專業選擇只是創新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一個環節👨🏽💻,課程內容、教與學方式、考試與評價等方面也同樣重要。本科期間,應鼓勵學生主動擁抱新事物、迎接新變化🪫。敢於嘗試、大膽創新、善於合作、不怕失敗🏌🏼♀️,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發展才可能水到渠成。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校長助理)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25日第02版:中教評論·觀察
上一篇💇🏻:融通資源深化職教貫通培養改革
下一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註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