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國家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高等學校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打造一流的育人體系和環境🤛🏼💻,自覺承擔起為黨和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歷史使命,自覺擔負起人才自主培養的時代重任。
新時代迫切需要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近年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載人航天事業進一步突破,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探索深海技術取得長足進展,新能源新材料與量子科技、生物科技不斷發展……這些科技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基礎支撐。創新型人才對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國力突飛猛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進,當前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紀疫情🪺、地緣政治👫🏼、世界多元化等不確定性因素正在引發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即將到來的科技革命、不可阻擋的復興進程🧜🏽♂️、不可避免的大國競爭對創新型人才的規模和質量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指出🤘🏻,引導和支持具備一定實力的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瞄準世界一流👩⚕️,匯聚優質資源🍣,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因此👨🏭,對於中國一流大學而言,就是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師資優勢、學科優勢、平臺優勢,努力培養出一流人才💪🏼,特別是一流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一批具有交叉思維、復合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事關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事關國家創新發展戰略。
創新型人才的戰略內涵在於能夠引領未來
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培養引領未來的創新型人才🧙🏿🧑🏻🍳,已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共識。何謂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學習力、思考力和行動力🔺,能夠引領未來的人才🥀。培養引領未來的人才🖖🏼,需要將創新能力培養融入學生學習實踐全過程,培育創新文化⛱。積極鼓勵互動式🏊🏿♂️、啟發式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設想,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著力營造積極開拓的創新文化導向和濃厚的學術氛圍👨🦯➡️,依托科研訓練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由學習和探索中拓展思維👷🏽♂️、融會貫通🔝,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引領未來的創新型人才,是一流大學的使命擔當🏍。中山大學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把“三個最大限度”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標準👨🏼🦲:一是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𓀒、創造性和好奇心🚎;二是最大限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三是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生主體性的構建、弘揚與提升🐭。倡導“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努力實現“兩個轉變”:教師的教學任務〽️,要從單純“傳授知識”轉變為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工作⛎、如何合作、如何生存🪒,以適應未來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挑戰;學生的學習目標,要從只為“應付考試”轉變為通過個性化自主學習🥈,使自己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主動發展💍。
堅定不移擔負起自主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歷史使命
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僅僅是向國家和社會輸出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為國家和社會輸出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自主培養的人才越好越多,意味著國家民族的未來越光明、越強盛、越安全。
第一,過去10年高等教育的發展成就,證明了我們有自主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信心和底氣🧘🏼♂️。經過長期努力,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第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迫切要求我們堅定創新型人才自主培養的決心和骨氣🕵🏿♀️。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奇跡的主要創造者是我們國家自己培養的人才😶🌫️,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奇跡的創造更要依賴人才自主培養⏩👩🦽➡️。自主培養不是封閉式培養🦻🏿,而是面向世界,中外融通,開放式培養。
第三,高校責無旁貸是創新型人才自主培養的主體力量。蔡元培先生說過🫸🏿:“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高校存在的主要價值,就是為了未來🤵🏿,培養下一代,傳承文明,貢獻國家,促進人類進步🧤👱🏽。高等教育發展對世界科技發展、文明更迭、創新升級有著決定性意義🛍️,是創新型人才自主培養的主體力量。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為黨和國家事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培養更多復合型👨🏻🦯➡️、創新型👍🏽🏊🏻♂️、能夠引領未來的人。
第四,中山大學以十六字人才培養理念👵🏼,夯實人才培養體系👩🏿🎓,堅定不移擔當創新型人才自主培養的主力軍。
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是創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2022年中山大學提出推行“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十六字人才培養理念,將教與學的重心真正轉移到“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上來♊️。“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側重教育教學的結構體系與內容方面的改革思路與方針,“尊重選擇🛁,卓越教學”側重教育教學的模式與方法方面的改革構想與措施🧸。
全面推行和落實十六字人才培養理念,需要深入推進管理體製改革🚆、教育教學改革,更需要教師➡️、學生和學校各方面的理解和認同。為此,中山大學穩步探索開展學部製改革🤹🏿♂️、人事製度改革、評價製度改革等系列措施🚴🏻♀️🧑🏿🏫,全面優化提升育人環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穩步推進學部製改革,健全學術治理體系,激發院系活力,促進學科交叉。學部的主要任務是發揮在跨院系、跨學科教育方面的統籌協調作用,推動院系之間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共建🧑🏿🏫,夯實跨學科教育的基礎,促進跨學科教育向縱深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22年年底,已成立經管學部0️⃣、醫學部,接下來還將在人文🪸、社科、理學、工學和信息等學科組建學部。二是深化教師人事製度改革,著力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建立和完善教師分系列聘任體系,探索對教研系列、教師系列🍀、專職研究系列三類教師進行分系列設崗🎸、聘用和考評,為不同系列的教師提供有預期的職業發展路徑🎻。2023年開始,對新聘教研人員實行與國際接軌🧝🏼♀️、具有中國特色的“預聘-長聘”製度。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鼓勵教師努力做精於“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三是完善教師評價製度改革,突出教書育人導向,突出質量和價值貢獻🫴🏽🫰。在各個系列專業技術職務評審中,突出質量導向💷,堅持分類評價,堅持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探索長周期評價、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製、探索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對於教師考核評價,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提高教學考核占比,引導教師回歸育人核心使命,服務發展,追求卓越。讓不同系列的教職員工都有自己明確的發展通道🤷🏿,實現“近者悅🎅🏿、遠者來”,營造安心舒心才能專心潛心做大事的良好環境♓️。
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山大學將守正創新,繼往開來💆🏼♀️,一步一個腳印👨🏼💻,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付之於行動、見之於成效。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強化學校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強科研平臺的體系化建設🫳,堅定不移加快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推動學校事業不斷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國科傲世皇朝院士、中山大學校長 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