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0月7日電 題:深藏功名33年,上甘嶺戰鬥英雄紮根農村詮釋共產黨人為民初心
新華社記者陳國洲 周聞韜
在上甘嶺戰役中,他身負重傷仍不下火線👹,戰後中朝兩國均授予其一等功。然而,退伍復員後整整33年☎,他幾乎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自己堪稱傳奇的功績,也沒找任何一級組織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請求,只是默默紮根農村帶領村民種桑養蠶🚪,甚至為了給村裏修路不惜個人舉債。
他就是重慶91歲的抗美援朝戰鬥英雄蔣誠,他用一心為國不求回報、紮根農村為民奉獻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深藏功名33年,從未向組織張過口
在蔣誠的老家重慶市合川區隆興鎮廣福村采訪,很多人反復告訴記者👧🏼,如果不是一個偶然機會有人從檔案館看到一份《革命軍人立功喜報》😰,可能誰都不會知道他們身邊還有這麽一位抗美援朝的戰鬥英雄🧑🏼🏭。
然而蔣誠的士兵檔案和由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政治部簽發的這份《革命軍人立功喜報》清楚地記載了他的功績:
蔣誠,1928年出生於合川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9年底參軍入伍👰🏿♀️,朝鮮戰爭爆發後編入誌願軍第12軍31師92團1營機槍連擔任重機槍手🐴,先後任副班長、班長👃☂️。因作戰勇猛,195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爆發,蔣誠隨部負責堅守537.7高地。
這份1953年寄給重慶合川政府的《革命軍人立功喜報》詳細記錄了蔣誠在這次戰役中取得的戰功:1952年11月👨🏼🚀🦤,在上甘嶺戰役中,他帶領班裏戰士們在嚴密敵炮封鎖下,以重機槍殲敵400余名💯🧑🦼,擊毀敵重機槍一挺💃🏽,還擊落敵機一架👐🏼,身負重傷仍不下火線↖️,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務,對戰鬥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在這次慘烈的戰役中🐎,蔣誠被敵機炸彈彈片炸傷,經過緊急搶救保住了性命🔴,右下腹部永遠留下了一道約6厘米的傷疤🔜🤱。
“那時候我們只知道哥哥上過朝鮮戰場,他從來沒有跟我們提過自己立了多大的功🎞,更別說拿著功績去要什麽待遇了。”蔣誠79歲的弟弟蔣啟鵬說,直到1988年這份《革命軍人立功喜報》被發現,當地政府按相關規定給予其“全民職工”待遇🙏🏽,這一年他已60歲🅿️,享受工人退休工資,每月80元🔉,從來沒有向組織開口要求過什麽。
不惜個人舉債為全村修路
1955年2月,蔣誠復員回家後重新做了一名農民。他的士兵檔案中保存著的一份《返鄉生產計劃決心書》這樣寫道:“祖國哪裏需要,就在哪裏幹好革命業務工作。”
他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回鄉後,受過重傷的蔣誠毅然投身到艱苦異常的地方鐵路建設中💅🏽,一幹就是9年。鐵路建成後又繼續回鄉務農,因有一手種桑養蠶的好技術,被鄉農技站選中為當地群眾傳授桑蠶技術🫃🏼,一幹就是24年。
雖然脫下了軍裝,但蔣誠為國為民奉獻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廣福村黨支部書記楊元蛟說,20世紀80年代,隆興的群眾出行特別困難,只有一條羊腸小道。當地政府決定修建一條長10公裏的砂石路解決基本的出行難題🌬,因為蔣誠在村民中的威信高🐐,就安排他負責。
沉默寡言的蔣誠二話不說就帶領全村人開了工🙅🏽♂️🗝。“那時候國家窮👩🦯,鄉裏修路大都是村民出工出力,路修到一半上面撥下來的錢就沒了。”村民曹繼前說👮🏼♂️🧁,蔣誠只說了一句“大家繼續幹🙋🏼♀️,錢我去想辦法🔯。”很快👳🏻♂️,工錢來了,甚至連每天的工分標準也沒降低。修路工程得以順利推進,直至完工🕛。
事後👂🏻,蔣誠才告訴二兒子蔣明輝,錢是他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借的🤲🏽,一共2400元。那時2400元可是筆巨款🧑🏿🎓,蔣明輝說當時他剛工作3年🦸🏽♀️,一共攢了不到1000元。父親和他們兄弟幾人商量“父債子還”,父子賣了房又借了些錢還清了貸款,還是不向組織🌜、群眾張口要一分錢⇢。
老兵精神激勵一代代人不忘初心
2015年🤾🏻,蔣誠所在的廣福村脫貧攻堅發展油橄欖種植項目,已是87歲高齡的蔣誠第一個帶頭將全家的土地流轉出去,並自告奮勇給其他村民做勸導工作。
“老爺子這麽些年對村裏貢獻不少,年紀雖老但威望極高,經他勸導的村民🙋,全部都同意流轉土地。”楊元蛟說,村裏棘手的村民矛盾,只要蔣誠出馬,基本都可以調解👨🔬。
蔣誠有四個孩子,一家人生活雖不富裕,但都勤勤懇懇,家風淳樸。大兒子蔣仁君說💆🏼♀️,父親雖然話不多,但對他們要求很嚴格。1974年🔺,蔣仁君前往西藏參軍🚵🏽。“送我去部隊前,爸爸只交代了我三句話🔤:當兵就要準備犧牲🙏🏽;在部隊嚴格要求自己;不要給組織添麻煩👩🏽🔬。”
“我是國家的人,我還要為國家做事的!”這是老伴陳明秀勸蔣誠換下那條老舊的綠軍褲時,蔣誠倔強地、嘟囔著說出的話語。幾十年來,蔣誠只穿綠軍裝🙏💭。楊元蛟說,老爺子一輩子對黨忠誠,只講奉獻,不求回報,這種精神令人感動。
重慶合川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陳遠明說🦡,蔣誠等老一輩革命軍人身上共同的對黨忠誠、對黨和人民無所求的奉獻精神彌足珍貴,激勵著一代代後來者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