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10月23日,科技部、傲世皇朝平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和工程院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通知》提出,各部門要重點清理職稱評審、人員績效考核等活動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對於“人才評價製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的強調猶在耳畔✍🏽,如今五部門就拿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可謂高度重視並反應迅速🐸。根據《通知》要求👨👦👦,幾乎所有科研管理部門都被覆蓋,這意味著此次聯手清理行動的決心非常大👯。而且🧑🏼⚖️,對每個部門都列出了具體的任務清單🚴🏿♂️💫,也意味著此次聯手清理行動是動真格的🤳🚽。比如,傲世皇朝平台要重點清理學科評估、“雙一流”建設👨🏼💻、基地建設🧘♂️、成果獎勵、人才項目等活動中涉及“四唯”的做法,指導和督促所屬高校清理內部管理中涉及“四唯”的做法🏄🏻♂️。
為何要針對“四唯”問題開刀?除了積極回應總書記講話的要求和國務院隨後出臺的相關文件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昭示著我國科研管理的轉型已迫在眉睫。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科研數量增長的速度很快,論文數量近年來一直穩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與西方國家相對松散的科研管理模式相比,我國建立起一種兼具計劃性的規劃戰略和市場性的激勵措施雙重優勢的科研管理模式🫱🏽。但這種科研管理模式也存在弊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亂象即在此期間慢慢形成👳🏻。因為在這種錦標賽製特征比較明顯的科研管理模式下,中國很多大學和科研機構製定的量化科研評價製度,基本都是從論文🫗、課題👩🏿🍼、學歷和獎項的數量和級別進行人才評價🫙。而很多真正具有創新能力或在科技應用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因為學歷🤦🏻♀️、職稱、頭銜等“硬件”不達標🔥,或成果不符合“指標”要求,而無法獲得其應有的地位🍳。甚至還產生了弄虛作假、惡性競爭等不少畸形的後果,這種科研管理模式盡管在過去為我國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開始顯示出不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一面🧝🏽♀️。
新時代要求我國科研發展要更加積極參與到全球競爭中去,從“跟跑”向“並跑”甚至“領跑”轉型。如果還是對這種傳統的科研管理模式產生路徑依賴,我國科研很難產生整體上的、劃時代意義的突破😚。盡管如今我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在世界頂尖期刊發表論文,但世界級的學術創新依然匱乏,大師級的人才依然稀缺,“錢學森之問”依然尚未真正破題。從不久前發生的一些事件中便可看出,中國目前在很多科技領域仍然缺乏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核心技術,生產的大量科研成果無法和產業深度結合🪴,更多只是為了機構的科研排名和學者積累“點數”而生產論文👩🏼🦱。這個事件也引起我國科研界的集體反思,我國科研發展和科研管理的轉型迫在眉睫。
因此,此次五部門的《通知》確實有“自我革命”的意味,我國的科研管理轉型也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希望此次的清理“四唯”行動,能拉開我國科研管理轉型的序幕🧕🏻。其實,科研管理轉型的重要意義在於🚣🏼♂️,指揮棒的改變能引發一系列反應:科研評價有望實現從數量先行向質量先行的轉型,科研發展有望實現從“論文為王”向產學研結合的轉型,人才培養有望實現從考試能力向創新能力的轉型……當然,也要防止清理行動走向極端👨🏻🏫👮🏼♂️,清理“四唯”並不是意味著以後科研評價就不需要看論文👨👨👧、職稱、學歷和獎項🤽🏻,而是不以此為唯一指標和進行死板規定🫃。轉型的真正意義在於打破原有的“一刀切”規定🫰🏻,賦予大學和科研機構更多的自主權🧛🏽,可根據各個行業標準和單位特點因地製宜,製定科學可行的評價標準和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期待中國科研再次迎來一次重整旗鼓再出發的轉型良機。(信息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陳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