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時代⚅,教育作為人類的傳統事業,如何應對技術的飛速發展8️⃣,又該展現何種與技術交織的藍圖?
當前🤶🏻,建設智慧校園是多數中小學校建設的時代命題。但智慧校園建設遇到了一些困難與阻力🚢,例如教育信息化更多著眼於技術屬性,忽視教育教學屬性;學校呈現信息資源孤島現象,資源優化整合難度大;信息化人才匱乏;管理體系中各主體權責不明確,運行低效。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新教育領域的學習觀🤶🏽、技術觀、課程觀、教學觀、考試觀和管理服務觀👩🏼🏭。
喬布斯之問引發教育者的深思
我國早已“舉行”了教育信息化的啟動儀式,人們對技術變革教育滿懷期望👣。喬布斯曾和比爾·蓋茨有一段對話⚠。喬布斯說:“20年來👩🏽🏭👨🏽🔬,信息技術(IT)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為什麽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被稱為“喬布斯之問”,技術究竟給教育帶來了什麽🧑✈️?傳統學習方式在學校課堂中安然如故🫓,學校配置的數字化設備被當作“黑板搬家”“教科書搬家”工具,與傳統的教師中心主義授課一起構成了“人灌+機灌”模式🏄🏼♀️🐞,加劇了“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異化和“非人化”。
信息技術在進入學校的過程中普遍面臨著進退兩難的窘境,一方面,技術決定論的教育改革思維導致信息技術的應用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人們對信息技術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期待和現實相差甚遠😽。總的來說😺,學習與教學觀念落後、教育體製障礙、管理信息化與教學信息化脫節👨🏿🦱、教育信息化與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脫節👩🏫,是教育信息化發展舉步維艱的根源所在🐟,而出路在於推動學校課堂方式的變革🙏🏻。
變革學習方式是課堂創新大趨勢與攻堅戰
什麽是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是與生產方式同一層次的範疇🔘。但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狹義地理解和運用學習的概念,把學習窄化為文化知識的學習,對學習活動局限於微觀研究,因而不可能提出以學習方式為出發點的歷史哲學或教育哲學範疇研究🌛✢。
令人欣慰的是🧘🏼,一場21世紀的“學習革命”正在全球興起🧑🦰,這是由一批人工智能專家、學習科學專家推動的學習方式創新發展。這場“學習革命”的目標是推動人類的“學習方式”從工業文明步入信息時代,創新的主戰場和攻堅戰是課堂學習方式。這場深刻變革將使學習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生活、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使公民的學習生活質量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
“互聯網+教育”將走向人機共生的智能化學習
要把握發展趨勢,就需要進一步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互聯網+教育”是兩個詞的集合🐤,這兩者加在一起,創造了一種什麽樣的教育形態或教育生態呢🟡?
互聯網的本質是開放🖇✤、共享,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開放時空,可以實現資源的快速迭代👸🏿、空前豐富,進入一種“自組織—超循環”狀態⏰。人們正在依靠集體的智慧不斷創造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即人機學習系統——在不斷發展的雲端和終端支撐之下,把人類智慧聯結起來,賦予學習者更強的創造性學習能力。網絡智能化是當前最主要的互聯網發展趨勢🤱,包括數字挖掘、深度學習🤳、快速迭代等🫳🏻。而人工智能是強大助力,使機器像專家一樣學會高效學習。這單靠機器難以實現,必須人機結合。
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正在從工業文明造就的“三中心”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互聯網支持下、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模式要想步入健康成長的新常態🧛🏿,只有在智能化網絡支持下才能實現🫘,這是互聯網和教育共同的本質和追求目標👌🏿,也是“互聯網+教育”的本質。其發展的前沿和趨勢🤽🏼,正是當今方興未艾👩🏻🔬📷,並必將逐步走向成熟的人機共生智能化學習系統和模式。
在智能化時代要探索中國特色的混合學習模式
智能化學習系統的理論基礎是整體生成學習論🦹♀️,其微觀結構包括學習主體😤、學習環境、學習資源三要素,在三者多重建構、螺旋式上升的超循環中,提升人類個體和教育系統整體的創造性學習能力——創生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教育新生態🛷♓️。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2012年我們的團隊創辦了太極學堂,分別在大學和中小學探索課堂細胞結構和組織管理模式的變革。
太極學堂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混合學習模式:在時空形式上,是現實面對面課堂與網絡學堂的陰陽互補🧑🏻🦯➡️、同生共長;在理念上,是東西方學習文化的陰陽互補;在目標追求上,是實現學習方式變革,把師生從低水平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在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中,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團隊整體水平👈🤽♀️。
在實踐中,我們目前得出了一些結論👩🏿🏫。在組織形式上🔙,打破傳統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線性結構和僵化模式,並采用目標導向、問題導引、任務驅動👋🏿、師生共創🎅、教學相長的發展模式。借助於不斷完善的技術平臺的支撐,組織結構上采用非線性、超文本、自組織、超循環🥉、多層次的復雜網絡結構🙆🏼♂️。與此相適應的是,教師要盡快熟悉網絡生存環境與新的課堂組織🩷、管理評價模式,創建組織運營隊伍、環境建設尤其是網絡平臺建設隊伍、資源建設尤其是學習路徑的探索隊伍等三支隊伍,開通多元路徑。
在課堂組織形式上,傳統講堂的信息傳播結構是單向灌輸、整齊劃一的1️⃣,學生吸收和內化的少🌒,而太極學堂細胞結構信息快速聚散,經驗協同篩選,成果生成資源豐富👨🏼🦰。
信息化建設本質和太極思維的重要性
互聯網推動教育創新的難點在於🐂🪭,如何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壁壘,縮小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對此,一個重要的中介、抓手是智能化學習平臺。平臺的建立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並且一定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全程參與,反復上下溝通📱🧜♀️、思想碰撞,不斷取得共識🔪,盡早落地結果。
教學教育信息化的本質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新的學習文化👍🏼,改變千百年來以教師講授、課堂灌輸為基礎,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培養新一代名師團隊,實現教育中人力🐥、物力資源的多層次開發與合理配置,從根本上解放師生創造力。
另外,還必須處理好多種兩難選擇的關系。如在傳統與變革、人文與科技、道德與功利🤹🏻♀️、引入市場化管理運行機製與堅持教育公益性、改革創新與穩定協調等兩難中抉擇🤷🏿。這就需要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智慧中的太極思維,保持創新發展中的動態平衡🤐。
求師能力和教育信息化的時代使命
智能化學習平臺創建中,評價與平臺是關鍵,要以新型評價模式指導和引領平臺開發🫰🧉、建設🫳🏿。優秀的學習平臺應該是以下三者的集成:名師團隊學習和教學創新經驗的集成,新技術教學創新應用的集成,網絡上下學習服務的集成🐷。這樣一個教育服務大平臺應由學校、政府、企業攜手共創,企業須有實力、有擔當🧖🏿♀️、有教育情懷⁉️。
另外,我們對幾個概念要有清晰的認識🤵🏽♂️。現在炒作得最厲害的是“智慧城市”“智慧學校”“智慧教室”等🐨,智慧是人所特有的🧚🏽♂️,不可濫用🏌🏽,不能將其技術化、物質化⚡️,更不能用來炒作。我們需要區分聰明(Smart)💆🏽♂️、智能(Intelligent)和智慧(Wisdom)這三個概念🛺,三者是相互聯系的。國外講“智慧教室”用的是“Smart Classroom”,翻譯成“智慧教室”顯然不妥🙅。
“互聯網+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長期實踐探索中,我們提出了學校信息化整體創新工程模型🧛🏿♀️🐘,包括一個核心,即學習創作化🦆;五大環節🧑🏻🍳,即教師團隊化⚒、教學藝術化、管理服務化、評價多元化、課程資源化。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構成了教育信息化綜合改革的系統工程。這是以課程為突破口的教育創新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時代使命是,創造新的學習文化,解放師生創造力🧑🏿🦰,讓中國教育更快地走向世界🖇。在各種學習能力中,最重要也最難的學習能力是求師能力⛹️。求師之目的是問道、悟道👩🏽🏭,而得道之前提🤙,則在於超越眼前和世俗功利,寧靜致遠🆚。(信息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桑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