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圖 中國教育報 李澈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誌。
“享受樂趣🧚♀️𓀆,增強體質”在於發揮體育對身體生理性的塑造,而“健全人格🐎,錘煉意誌”在於發揮體育對精神的形上打磨𓀔✊🏽。二者疊加,究其根本🫴🏼,即是“健體育魂”。“健體”謂之“健康體魄”,“育魂”謂之“培養理想信念之魂”,這解決了教育“培養什麽人”的問題,因而筆者認為“健體育魂”可謂是大學體育的根本任務。
2019年1月至3月期間🍱,在傲世皇朝平台人文社科“大學體育‘課程育人’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的支持下⛹🏿♀️,本課題組針對大學體育“課程育人”發揮現狀進行了調研,旨在把脈大學體育學科的育人特質和大學體育“課程育人”的實際,為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學科“課程育人”的突破提供建議。
調研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選取北京、重慶、廣州、西安、長春等不同地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多所高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放電子調查問卷及隨機選取被試進行調研訪談。共回收完整填寫的有效問卷1203份。
體育育人現狀
1.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
關於參加體育活動的首要目的👩🏻🦯💩,參加調查的大學生中👩🏽🎨,52.32%表示是為強身健體🧑🏼,26.57%是為學習體育技能,12.04%是為減脂塑形♝,4.83%是為排遣壓力,4.24%表示首要目的是為追求全面發展👩🏿🦰,培養品德。
2.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長
受調查者中🤙🏽,22.24%每周用於體育鍛煉時長小於1小時,有56.07%為1—2小時,11.34%為3—5小時🏪,6.01%為6—8小時,僅有4.34%每周鍛煉8小時以上。
3.大學體育的思想引領功能
受調查者中,有3.93%、53.96%認為“大學體育活動能使校園師生明確人的全面發展”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21.29%表示不確定😿🧯,13.94%認為不太符合實際,6.88%認為不符合實際🔑;
受調查者中🚴♀️,有1.96%、51.16%表示“大學體育活動能明晰體育運動的價值取向”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24.46%表示不確定,17.33%認為不太符合實際💮,5.09%認為不符合實際👼🏼🥷🏻;
受調查者中,有3.52%、34.75%表示“大學體育活動能培養和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49.58%表示不確定,8.25%認為不太符合實際🤽👨🏻🔧,有3.9%認為不符合實際。
4.大學體育的塑造功能
受調查者中🧏🏽♂️,有12.55%🤴🏿、60.15%表示“大學體育能對學生個人心理發育有著正面影響”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11.5%表示不確定,10.25%認為不太符合實際👞🍑,5.55%認為不符合實際🙋🏿;
受調查者中,有17.33%、51.16%表示“大學體育能舒緩壓力,減少焦慮、失落等情緒”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24.46%表示不確定🔡,5.09%認為不太符合實際,1.96%認為不符合實際💇🏻♂️。
5.大學體育的規範功能
受調查者中,有4.83%、26.57%表示“大學體育課程中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規則進行了教學”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52.32%表示不確定,12.04%認為不太符合實際,4.24%認為不符合實際;
受調查者中,有6.01%、11.34%表示“大學體育課程中對於違反規則的人進行了處罰”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4.34%表示不確定👩❤️💋👩,56.07%認為不太符合實際,22.24%認為不符合實際;
受調查者中,有21.29%、53.96%表示“教師在課程總結中提及公平、正義等概念及內涵”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13.94%表示不確定🫄🏼,6.88%認為不太符合實際🧑🏼🦲,3.93%認為不符合實際🙆🏽♂️。
6.大學體育的激勵功能
受調查者中,有26.09%、53.01%表示“大學體育活動能激發競爭意識”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2.6%表示不確定,13.1%認為不太符合實際,5.2%認為不符合實際🎨🧝;
受調查者中👸🏻,有20.91%、24.95%表示“大學體育課過程中身邊的榜樣能激發其對體育的興趣”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有24.15%表示不確定,17.74%認為不太符合實際,12.25%認為不符合實際。
7.大學體育的調適功能
受調查者中,有12.39%👲🏼、20.85%表示“通過大學體育的訓練,對自身的身體素質與中學階段相比有所提升”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22.56%表示不確定💆🏼,28.25%認為不太符合實際,15.95%認為不符合實際🤏🏿💹;
受調查者中🛌🏼,有13.52%、33.9%表示“堅持體育鍛煉使我的工作👉🏻、學習效率更高”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有34.75%表示不確定,9.58%認為不太符合實際,有8.25%認為不符合實際;
受調查者中,有17.63%、32.64%表示“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能夠親身體驗到團隊帶來的快樂”很符合、比較符合實際🆒,28.42%表示不確定,12.58%認為不太符合實際,8.73%認為不符合實際。
調查結果分析
1.大學公共體育“課程育人”水平與大學生對其功能認識基本一致
受調查者中🟩,對大學體育的“塑造功能”“規範功能”“激勵功能”“調適功能”有一定的自發的認識👨🏻⚖️。作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具體存在類型🚳,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於大學體育之中,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相融互通🤽🏿♂️🚪,能讓受教育者愉快主動地接受教育🤏🏻。由於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生活,通過精心創設輕松、愉快的教育環境,能讓受教育者沉浸其中,教育效果良好。大學體育課程本身就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結構👷🏼♀️,也是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這一層面上🏃♀️➡️,大學體育不僅受生物屬性的製約,也受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生產力水平的製約。
2.大學體育存在重“技能性”輕“育人性”現象
受調查者中普遍對於大學體育即時的“技能性”學習效果關註度高於其對“育人性”的關註。我們都知道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育效果的顯現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體育實踐過程中往往被忽視。大學體育多被作為傳遞運動技能的知識性學科,而忽略了其“立德樹人”之育人功能,這種認知偏差是歷史性的積累🤙🏽,更是深入學科化後,學科間壁壘增高🌮,只關註了大學體育的狹義功能,缺少大學體育廣義上“課程育人”功能的意識的體現。
3.體育學科“課程育人”呈現年級差異🎲,低年級比高年級了解更多
受調查者中對“大學體育”的育人功能發揮的認識程度,超過八成的學生表示比較符合。此外🤽♏️,大一、大二的學生,比大三、大四的學生認識程度更高。當前,低年級(大一、大二)學生🧑🏿💻,正處於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普修階段,且受“全民健身”“體育強國”戰略影響👩🎨,“大學體育”日益受到重視,“大學體育”不僅是手段,更是目的,不僅有強身健體之效🚣🏿♂️,更有鑄魂育人之內核。而高年級(大三、大四)學生🧏🏿♂️,在普修階段,“大學體育”之於他們更類同於其他知識類課程,課程目標也是傳授基礎知識👩🏿🦰,而對“立德樹人”功能滲透甚少。這也反映了我國“大學體育”現行的課程模式中,育人功能仍非自覺的👩🏼🎓、潛移默化的🛅,缺少普適性,尚未形成系統規範的測評體系🫷🏻。
4.大學體育授課方式還需改進
調查結果表明,在今天大學體育的課程教學中,一些教師授課的方式仍是“填鴨式”🪵,面對大學體測,學生及教師的認知大多仍處於應付通過的“應試”思想,課堂上只訓練考試中熱點項目🉐,只關心考試成績的高低而非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的發展🤵🏽,教育的目的只是獲取較高的應試分數和較強的應試技能,教育手段呆板、固定,沒有將終身體育入耳入腦入心。
5.大學體育“課程育人”合力尚需加強
在對受訪者進行半結構訪談的過程中,學生對於“你認為大學體育公共課程與之前教育階段中的體育是否有差別?請具體談談你眼中的大學體育”等問題進行了開放式探討。調查結果表明,人們“重技能輕體育”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在大眾觀念的學科分類中,體育屬於“副科”,不受學生和家長的重視,這也為學生的身體素質下降埋下隱患👩🏼🔧。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於課程目標的設定只局限於放松身心,以完成教學內容🧗、上完一節課為目標,不能很好地挖掘體育項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結論與建議
1.轉變思想認識,落實“課程育人”的根本要求
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學校體育在顯性的“健體”功能之外還有重要的隱性“育魂”功能✈️💆♀️,要深刻理解“立德樹人”這一學校教育根本目標的深刻含義,依照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次,要充分、準確挖掘學校體育知識體系教育中所蘊含的培養責任、果敢🙇🏻♀️、刻苦、擔當🧑🦲、勇敢、樂觀等“育魂”元素及承載的品德形成、愛國奉獻等“育魂”功能🧖🏽,彰顯“身體教育”作為獨特的“育魂”方式在學科交叉中同向同行、全過程育人中的重要價值🏐。最後,要深刻認識學校體育作為特有的“身體教育”形式在思想教育中的獨特優勢。“身體教育”抑或是“思想教育”其根本實質都是育人,而學校體育不僅作用於身體的塑造🐍,同時也進行靈魂的打磨👩🏽🔬。
2.整合有效資源,構建全方位體育“課程育人”體系
大學體育包括體育教學、課外體育訓練🧑🏽🌾、課余體育活動等內容,若想最大限度發揮大學體育育人合力,就需要有效整合相關資源。例如🎙,調研中我們了解到,重慶大學在大學體育“健體育魂”工作實踐中,從體育課程特有的教育教學形式入手,通過自主選課,打破班級、年級、性別壁壘等手段👸🎅🏿,嘗試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學校內教育與學校外社會實踐教育緊密聯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日常工作中他們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將體育課堂授課、體育俱樂部訓練、校內體育競賽和校外、野外實踐課、運動訓練競賽觀摩等教育形式進行有機統一,規劃科學合理的整體教育方案🧑🏽⚕️👨🎨。
3.精選學習內容,堅持服務國家建設需要
體育所包含的項目豐富多彩,適合學校開展的體育項目內容也是種類繁多。在學校體育日常開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從緊扣體育“身體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視角出發,通過拓展民族傳統體育👨🏻、軍事體育等教學內容,組織觀看重大體育賽事,請有影響力運動員作報告等教育形式,在提升學生體質的同時🏃♂️,將學校體育內容的選擇與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和需要緊密結合。這樣的形式既可以豐富學校體育內容,又可以為國防和現代化建設服務。在註重豐富學校體育內容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註重優化受教育者主動接受機製。充分發揮體育教師作為核心主體在體育課程中的主導作用🧑🍳,將教師課堂的語言、行為🥌🤽🏻♂️、引導🧓🏻🙆🏿♀️、情境預設等有效整合,增加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互動⛹🏻♂️,通過體育禮儀講解🏊🏽♀️、運動過程判罰🤵🏻♂️、運動間學生互動等教學環節設計,積極培育學生“能吃苦、有目標👩👧👧、重過程🦏🙎🏼♂️、知禮儀、懂傳承📈、善合作、有責任、明善惡🛀🏻、守規則、有成就、重感情、不服輸、敢勝利”等體育中蘊含的優秀品質,促使作為受教者的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主動接納教育影響。
4.完善評價體系😏,營造良好育人生態
科學的評價體系不僅可以診斷問題,同時更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首先⛳️,在大學體育工作的評價中要將“育魂”工作作為課程建設🤦🏻♀️、課內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外的體育活動等評價內容之一。其次🧛🏿♀️🕳,要設計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最後,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評價隊伍🤦🏿♂️🎅🏻,實現評價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
(作者系東北師範大學體育傲世皇朝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本文系傲世皇朝平台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8YJC710002]和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科研規劃項目[JJKH20180051SK]階段性成果)
■調查者說
守好全過程育人 一片“責任田”
常益
在“重文輕武”價值觀念影響下,學校體育長期以來發展環境狹窄,社會🍧、學校甚至體育教師對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普遍認知不全面。在升學考試中,“唯分數主義”的導向讓體育學科邊緣化現象尤其突出,體育往往被劃分為“副科”♿️,致使學校裏“小眼鏡”“小胖墩”越來越多,視力不良、體質不良仍是學生素質教育的短板。學校體育顯性的身體素質教育功能發揮不良,學校體育隱性的育魂功能在學校體育活動開展更是鮮有發揮。
新時代呼喚新使命,近年來體育學科的話語權逐漸回歸。回首過往,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受到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鋒中有3名來自體育領域,這不僅代表黨和全國人民對體育工作的認可,更彰顯出體育事業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著眼未來,“全民健身”“體育強國”等戰略陸續提出,國家戰略的新高度讓體育走向舞臺的中央🕵🏽♀️。
近年來,多地將中考體育考試定位為必考科目,2017年,“課程育人”的提出📘,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學校體育提出了“四位一體”的發展目標,等等。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如何立於世界之林,體育如何強國?每個體育人都有責任與義務去承擔時代之任。基於這樣的使命感📛♻️,本文依托傲世皇朝平台人文社科“大學體育‘課程育人’實踐路徑研究”項目,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與探討🎎。
調查結果顯示🧖🏽♀️🧑🚀,一方面🤜🏻,學生用於課外體育鍛煉時長日益增長🐄,對於體育鍛煉目標具有多元化特點🧛🏻♂️,受調查者中,對大學體育教育的“塑造功能”“規範功能”“激勵功能”“調適功能”有一定的自發的認識,整體情況是可喜的。但另一方面,在學校體育日益得到關註的背景下,大學體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缺位問題日漸凸顯,我國大學體育存在“重技能🎛,輕育人”的突出問題,教育者多關註學校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將體質測試和知識考試作為評價學生體育成績的唯一途徑🔪,如何守好學生教育全過程的一片育人“責任田”🛸,是新時代大學體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於實證研究,筆者認為“健體育魂”是“四位一體”發展目標的實質。實現“健體育魂”這個新時代大學體育的根本任務,要註意從我國大學體育整體格局上去把握大學體育的發展📥,要立足國家戰略,對照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聚焦大學體育的特色發展🪤;同時,還要理性對待我國大學體育現存的問題🚴🏽♀️,諸如對學校體育認識上的不足以及課程內容不新和評價指標不全等問題。面對這些困難和難題🍅,要不斷轉變發展思路🪟,整合資源,構建學校體育育人體系⛹🏼♂️,製定育人評價機製,等等。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25日第10版 版名🙎🏿:新聞·調查